星期日, 12月 01, 2013

河洛歌仔戲團《海瑞打虎》




河洛《海瑞打虎》,全數由新生代領銜演出,這是河洛新的里程碑,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步。而大稻埕這樣的舞台大小,正適合他們重新出發。

陳禹安、王台玲、簡蕙如,朱慧甄、周孝虹等從小就在河洛實習演出,有的繼續在歌仔戲界努力,有的已轉職他途。河洛與新生代出演《海瑞打虎》,到底是新生代接下薪傳香火的宣誓,抑或是曇花一現的熱鬧?我多盼望是前者,但這些新演員接棒與否,不只是靠自己努力就可得的。目前已創團打下山頭的老師們是否有成全的心?大環境是否為他們開路?凡此種種,都未可知。河洛青年軍這條路,還很長要走。

第一天謝幕時,非常感人,不覺眼眶濕潤,這些學生把這戲好好的演完,像不像,都有三分樣了,我看得出來他們很努力。

王金櫻老師說的兩段話,令我感觸良多且動容。他說,河洛就像水源頭,需要的人就來這裡取水,河洛從來就是寬容;但水出去了,就難收回。然後他對著台上的學生說,這次沒有老師跟你們一起演了,你們要加油,要獨立,要獨當一面。台上的新生代,紛紛哭得如淚人兒,我也眼淚難禁。

演出結束後,七位主要演員在小廣場簽名,我跟他們說,今天演得很好、很棒。他們露出欣喜開心的表情,那就是一個舞台演員努力工作後,該獲得的獎賞。

但我們還是要講一下這部戲。

全戲最吸睛的就是第一幕跟最後一幕,看得出來花了很多時間編排細節。最後一幕是全戲的最高潮,設計讓鄢虎父子乖乖伏法,也是河洛最擅長的官場戲。

簡蕙如所飾演的段文魁非常吸睛,感覺得到他用心、入戲,許多地方都安排得細緻,三花與半忠奸的感覺都有帶出來,唱得也不錯。我很喜歡他的演出,或許可以接襲雪鳳老師跟咪神過去在河洛的這個三花戲謔路線(不然腹內滾再操練一下)。

陳禹安這場跟其他人相比,就是厲害在他很敢唱。他的唱腔還不錯,聲音也洪亮,所以聲音很能帶人進入歌仔戲的氣氛情境。海瑞昨天突然戴了鬍子出來,劇照沒有耶,那戴鬍子到底有沒有比較好哩?多少增加一些穩重跟官威,但他的臉實在太幼齒了,有臭奶呆的感覺。上半場他故意壓低聲腔,帶一點老生的唱法,但下半場就沒有刻意壓低了,可能是忘了。

兩位小旦,王台玲與朱慧甄。台玲是被廖老師改造嗎,他一開口就超級廖老師,哭腔重又牽絲,眉頭深鎖的表情又像孟逸,到底是我的錯覺還是確實如此哩?慧甄我之前比較少留意,但他昨天彩旦還不錯,有點潑有點三八,我喜歡。他一動作跟開口,為什麼我覺得那個路數好像是惠君老師的派別,誰來幫我證實一下,是我腦補嗎?

沈東生與吳安琪兩人也是中規中矩、表現到位,沒什麼好挑剔的。但我覺得鄢虎再壞一些些、賤一些些會比較有夠味。

最後,我不知道該怎麼說比較適切,應該要給他一點鼓勵,但我可能對他期待太高。周孝虹自從君臣情深後就往電視去發展,這是他的職業選擇。昨天他回去演小生,他的老行當。他的臉細長,演小旦比較適合,昨天扮小生顯得娘了些,英氣也不足。周的戲份不多,但從頭到尾我都感覺他在作身段,把身段完整規矩的做出來,甚至為了表現身段而少了戲感。唱腔的部份,應該是練習少了,聲音有點飄,不夠飽,有幾段都馬跟七字唱很…...微妙。我不曉得他之後還演不演歌仔戲,但我想大家都很期待他繼續演出、繼續精進。

至於這戲好不好,在大稻埕的舞台,這個水準很不錯了,一如河洛風格,典雅細緻。我喜歡最後一幕,緊湊精采。可是我中間有一度睡著了,可能是我太累了,也可能這戲還可以再磨細一些。明年一月,苗栗的演藝中心會再演出,錯過的可以去追這場。(我覺得2014河洛可能會靠這齣打通關,大家不妨多留意演出消息。)

星期二, 8月 06, 2013

《天龍傳奇》之後:我們沒有大好的青春可以浪費


十年再見的歌仔戲,從戲曲文化面、電視生態、作品本身、商業操作等面向,有太多可以談的東西。從哪個角度切入,大家自有立場,表達對這部作品的感受。


除了江佩玲編劇扣人心弦、巧思獨具的精湛劇本,此戲的演員群,是撐起本作品的關鍵因素。陳亞蘭一人分飾三角的精湛演出;功底演員小咪、狄玫、紀麗如、廖麗君陳文山、藝鴒等渾身戲感的出色表現;歌仔戲新人李宣榕令人感動的努力過程;科班演員李珞晴漸入佳境的爆發力;前來客串相助的歌仔戲明星、綜藝圈朋友。所有的努力,就是為了催生電視歌仔戲再現銀幕。(感謝民視花錢投資,一路上還當了壞人凝聚觀眾的士氣


一個職業演員,需要多少歲月與用心栽培,才能成就一個角兒。過去最輝煌的歲月,人人有戲演,造就了無數歌仔戲明星,萬人空巷。然而十年凋零,正值盛年的演員們,空懷一身絕藝,無處可去;再相見,歲月匆匆,韶光太無情。


昔日的當家副生、花旦們,提著勇氣出來獨當一面奮鬥時,已近知天命之年。歌仔戲沒有在他們最顛峰的時候,留下更絢麗的身影,多可惜。十年的斷裂,中生代在渺渺茫茫中摸索前進;後繼者,則在未知中恐懼戰驚著,留或不留。


歌仔戲最寶貴的資產是人,一旦人才流失凋零,就再也不能呈現精采。何以我們對待寶貴資產的方式,是任其凋零殆盡,待其髮蒼視茫之時,再頒佈國寶藝師的榮耀?


演員,沒有大好的青春可以浪費;觀眾,也沒有大好的青春可以浪費。


電視歌仔戲,比起舞台與外台,是最便宜的消費,只要準時打開電視,無償收看。但天龍網路族所付出的時間與精神成本,顯然是高得難以量化。為什麼網路族的戰鬥能量能達到滿點?請問你我的心,糾結於什麼呢?是戲劇中忠實愛情的美麗,是心疼於主角的悲涼身世,是痴迷於演員的精湛表現,還是歌仔戲唱喜、唱悲,抒發了你我的人生?抑或大家試圖在辛苦且殘酷的現實中,找到些許如幻似真的溫暖。


電視歌仔戲,在台灣本土化最蓬勃的時代消失,卻在台灣最靠近中國的時候,再次出現。曾經,我們用力的定義自己是誰,過了十年,才發現我們內心的渴望的形象是誰。


當歌仔戲被稱為台灣最有代表性的劇種,不是因為血統正確、土生土長,而是其不斷吸收變化的包容力。她在不同時代、不同場域,都能逆風飛翔,以百變的面貌順應當下的需求。樣貌多變,兼容並蓄,不放棄的持續尋找出路,這就是我們生於斯、長於斯,最親愛的台灣。



當鑼鼓點激動著我們的心,七字都馬不止息的說著一個又一個故事,我感謝每一位為著歌仔戲文化努力的前輩、相關從業者。謝謝你們不辭辛苦,不懼艱難,用生命滋養這個文化。


親愛的前輩們,我會學習像你們一樣,用生命,繼續地愛著歌仔戲。


星期二, 7月 09, 2013

電視歌仔戲:操作的再思考

大概是14天的時間,我其實有想過要寫什麼,但還真不知道要寫什麼。


我常問自己,顧這攤這麼累,為什麼還要天天顧?


如果悍衛明星偶像是粉絲團的天職,那麼守候歌仔戲在電視平台播出,應該就是歌仔戲迷該做的事。有人著迷於偶像,因為偶像滿足了人心裡的需求,是腦補的幻想、是溫暖的互動、是技藝超群的目眩神迷。有朋友問我,歌仔戲最迷人的地方是什麼?我說歌仔戲姿態萬千、瑰麗多變;戲迷也是,風貌各異;歌仔戲最迷人之處,就是從不同角度看,都有她獨特的美麗。


20天前我發了個文章,談這部戲崩壞的可能,但我心疼製作團隊崩盤,所以期許自己用真心來護盤。但真心只能護住真心,護不住收視率。收視率決定在百萬收視戶的一念之間,縱使網路上有再多溫情,都只是睡眠前的片刻溫暖,天亮之後,就是數字一翻兩瞪眼。


簡述各大平台對這部戲的談法,大致是三個階段:
1.      電視歌仔戲,十年再相逢
2.      種種創新元素的正反評價
3.      陳亞蘭本人與劇情發展


我在前兩個階段著力很深,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:《天龍傳奇》- 歌仔戲懷舊與創新的交集/焦急《天龍傳奇》的品牌建立:巨人身影下的前行但第三個階段,我實在不知從何談起,當所有創新元素都討論完畢,也內化成為觀眾腦袋的一部分後,這部戲除了每集會出現一兩首歌仔曲調(某一集好像都沒唱),就與其他古裝連續劇無異。剩下的賣點大概就是個別演員的精采表現,陳亞蘭、許仙姬與狄玫三位演員的對手戲。其實我還挺佩服編劇的點子,我完全猜不到接下來要出哪一招,兩個媽媽之謎、變臉猜猜猜,三寶妙用等,都很有梗。但最近開始附身了,我不知道為什麼我的接受度有點低,我真心覺得芭樂也是崩壞的一種。


戲內熱鬧,戲外更熱鬧。其實有時候我會錯亂,這是陳亞蘭粉絲團,還是陳亞蘭歌仔戲團?我可以理解歌仔戲小生的無敵魅力,因為我本人也是因為這次新戲而折服於陳亞蘭本人的獨特風采。有時候覺得很可惜,官方的歌仔戲粉絲團,或許可以多發佈一些歌仔戲的教學文或是小知識。如果歌仔戲團不做些科普,這個責任是要交給戲迷,還是戲曲學院?畢竟舉了個傳承的大旗,口號震天響,傳承的內容,除了熱情之外,應該更專業、更貼近歌仔戲。這不是一齣歌仔戲嗎?


舉例來說,本戲做了很多新曲,每天都公布新曲牌;那傳統曲呢?有很多新加入的歌仔戲迷,他們根本分不出新舊,必須從頭教起。近期內曾出現慢頭+七字殺房調(漢調)”等,這兩個都是歌仔戲內非常重要的曲牌,並且有常應用的場景,如果當天能夠介紹這些曲,並加上一點說明,不就創新之餘又傳承嗎?


網路的美好在於多元聲音,為什麼FB有社群,PTT有社群、youtube有社群,google有社群,因為不同平台本就應該發出不同的聲音。當官方粉絲團向往ptt的鄉民梗發展時,鄉民就不見了;當討論歌仔戲的社群走向跟粉絲團或貼吧靠近時,原本歌仔戲社群的性質就會被弱化,然後所有的平台都長得一樣了。當所有的東西都一樣時,就激盪不出火花,於是乎這個東西,就被做小了;非我族類者,就逐漸離開了。


如果這只是一個民團,或是公演團,其實不用談這麼多,因為歌仔戲團的基本盤就是死忠戲迷,只要把戲箱顧好就可以。但這是電視歌仔戲,是耗資數千萬的投資,不是區區6000個粉絲就可以撐起來的規模。說的更白點,電視的遊戲規則,不是自我感覺良好就萬事妥當,若不往外走,再納入更多的基數,製作人就要面對血本無歸,或是我倆沒有明天的困境。


2003年之後的空白十年,要推出怎麼樣的歌仔戲,不是一件容易思考的事。這次再回來,歌仔戲的生態完全不一樣了,公演團與國家計畫帶出了新的歌仔戲發展策略;外台團經過長期的耕耘,營運模式與接班計畫都逐漸成形。電視歌仔戲,十年3000多個日子是一片空白,應該怎麼從大歌仔戲界的氣氛接匯進去,可能沒有想像得容易。再者,電視生態,風雲變色,到底觀眾是誰,腦袋想些什麼,或許顧問公司也無法給到精準的答案。這就是今日的台灣的整體環境。



這戲多舛的命運,應該是製作人始料未及的。辛苦了,親愛小霸霸,收播後,且給自己一夜好眠。不管之後怎麼去,只是要歌仔戲,Y大心與相隨。I love gozhixi.


星期三, 6月 26, 2013

明華園《吆囉正傳》觀後感



作為觀賞明華園現場的初體驗,看戲過程大抵是輕鬆愉快的。如節目冊中陳勝福團長所說:「盼在這朝野對決、社會觀點對立、媒體亂象充斥的紛擾年代,為心靈帶來一點放鬆愉悅的正面能量」。看《吆囉正傳》的確放鬆愉悅,但所謂正面能量為何,或許隱藏於戲劇之中,如人飲水。我內心是期盼笑過之後,能留下更多深刻的感受。


本劇雖是喜劇基調,卻可感受陳勝國編導欲藉此劇,反映社會、人生的面貌,與種種無奈。龍城國君龍麒麟有一張帥帥的Face,受過良好教育,一身武藝,自小豢養在封閉的皇宮之內。其治國無方,被攝政王操弄,面對混亂的內政問題,只會以課捐重稅來解決問題。「堂上一點硃、堂下萬民血」,這歌詞由鄭雅升口中唱出時,我感慨良多,突然腦海浮出新聞台的畫面(是的,我自己腦補很大)。主角陳林李蔡賽與龍麒麟被偷天換日交換身分,發現此事後,兩人必須各自重新進行身分認同,並決定接下來該如何面對一切。

我認為以上這兩個議題都非常值得探討,對觀眾有很大的啟發,但可惜點到即止,沒有更多發揮。這部戲已完整骨幹、血肉,倘若能注入靈魂精神,則更臻完美


      由於我很少看明華園的戲,想問的是,這是一部標準明華園風格的戲嗎?

明華園編導陳勝國的劇本風格,當家小生孫翠鳳的舞台魅力、鄭雅升小旦的活潑花俏、第一丑角陳勝在臨場抖包袱的詼諧功力、龍套旗軍們扎實且到位的身段,名聞多時的華麗舞台佈景,凡此都告訴我們,台灣外台第一團並非浪得虛名,內台演出時也是嚇嚇叫。



這是一個治軍嚴明,週週月月年年都在演出職業劇團,無法臨陣磨槍,時時都是戰場。明華園總團可使的資源與能量,台灣第一;其公關與宣傳團隊的本事,其他劇團差了不只三十里,實是其操盤者真知灼見。在第二代逐漸進入花甲之年的時刻,我們看到青年軍接班計畫已然展開;不論是陳家子弟或是帶藝投靠者,都在老幹之上嫁接新芽。雖然年輕子弟技藝尚須磨練,但旭日初升之勢,朝氣煥發。

當然,這部戲能夠分享的地方還很多,已有很多戲迷已經寫出了觀後心得。大家可以從其他文章得到更多對《吆囉正傳》的解讀與趣味。

謝謝明華園給了我一個歡樂的週末夜。


星期一, 6月 24, 2013

《天龍傳奇》且用真心來護盤

《天龍傳奇》4/16號起首集首播,每一天、每一週,這「天龍國」戲內戲外的大小種種,歷歷在目。天龍開播前,我特地複習了陳亞蘭團長早年的片子,期望從他的演繹看出10年後的精進之處;也複習了一些李珞晴的舞台作品,希望能看到他在不同平台的演出差異(咪神我週週都在複習,不用特別看)。


80集的長征,輕鬆也不輕鬆,同行路上,我將自己視為陪伴者、參與者、見證者。原因無他,歌仔戲自有魅力,讓人捨不得錯過她的萬種風貌。


從開播起,天龍團隊就開始尋找與觀眾對話的方式,加上各大網路平台熱心戲迷的文章編寫、影片推廣、線上聊天室,約25集左右,天龍團隊與戲迷的互動大致成形。也大約是25集左右,觀眾對於創新元素逐漸接受(洗腦?),加上天雙與霸嬌線加速展開,觀眾對歌仔戲元素的討論逐漸收斂,話題轉移至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與身世之謎(以及認真學新曲)。


整個戲內戲外的討論,我將之稱為「天龍國」生態,此城之民,有各種的集合。


我看到一批熱情死忠的蘭迷,傾盡心力、時間與金錢,付上代價跟隨他們的老大,從北到南,從台灣到廈門,堅決擁護陳亞蘭的心志,令人動容。


我看到一批歌仔戲迷,懷著對歌仔戲的大愛,不斷隨之修正他們腦中歌仔戲的樣貌,有人積極擁抱,有人隔岸遠眺;好看的時候喊個兩聲,不喜歡的時候碎唸兩聲。喜歡或不喜歡,我知道他們都持續關注著。


有一批不知道怎麼來的天龍迷,自己找來,或是被推坑下海,從《天龍傳奇》開始認識歌仔戲,喜歡陳亞蘭;最令我感動的,是他們私下會找其他歌仔戲影片補課,有時候問我推薦些片子。這一群新人,就是歌仔戲圈最熱切期盼得著的一群人。我有時候覺得,不應該是他們來到這裡,而是我們走向他們;《天龍傳奇》的確是一部年輕人容易看的入門片。


拜天龍討論潮之賜,我在ptt與歌仔戲社群認識了一群戲迷同好,如師如友,我從來沒想過網路歌仔戲社群可以這麼火熱,這麼靠近。感謝各位的相伴,感動在心。


昨晚我回去ptt翻了自己從4/6 - 6/10天龍的討論文章,2個月前我怎麼這麼厚話,並且滿腔的單純熱情。單純地分享看戲的感覺,美好又快樂。


昨天網路釋放了原聲帶發售的宣傳影片《人生親像大舞臺》高雄簽書會
影片4:30團長解釋了自己剪片的無奈,並且叫我們不要再吐槽了,吐太狠他會崩盤。他講這段話時有哽咽嗎?至少我從靈犀(腦補?)中感覺他心酸酸,千言萬語,難以道盡,我感覺心疼。


很多娛樂的美好,都是建立在從業人員的痛苦上,我們享受快意的moment,背後的組成是汗水淚水與不眠不休的壓力。美好的歌仔戲,這麼可愛的陳亞蘭團長,我怎麼捨得你崩盤。


對於歌仔戲,對於《天龍傳奇》,對於真心的作品,我們且用真心來護盤。


星期一, 6月 10, 2013

唐美雲歌仔戲〈子虛賦〉觀後感- 佳人也須才子配

  

各位支持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朋友,我們是喜歡唐團什麼呢?喜愛唐許這對經典的生旦組合、不斷跨界的藝術嘗試、老幹新枝的傳承精神,還是唐美雲團長追求盡善盡美的浪漫精神?如斯美好,都是我們鍾愛唐團的原因,但不能迴避的,劇本永遠都是戲迷們掏錢買票時,最大的猶豫。


2013年度大戲〈子虛賦〉,一齣集上述優點的戲,在悅人動耳的絲竹聲、美麗浪漫的舞台佈景下,由司馬相如操琴吟賦:「駕馴交之駟,乘雕玉之輿,靡魚段之橈旃, 明月之珠旗」,展開了序曲。


劇團很晚才公布故事大綱,故開演前,網路戲迷紛紛預測〈子虛賦〉的葫蘆是賣什麼藥?意見走向多是猜測本劇借〈子虛賦〉之盛名,大演〈鳳求凰〉與〈白頭吟〉的戲碼,內心期待唐團再給我們一部浪漫滿分的生旦劇。果然,除了上述的的詩賦入戲,全場最令人動容的,還是卓文君借許秀年之口唱出的〈怨郎詩〉,聽者莫不斷腸。


卓文君由名旦許秀年出演,不怕表現不佳,只怕劇本不夠精采讓他發揮。許秀年飾演風華絕代的甄宓令人留戀,飾演傲骨奇女卓文君同樣令人印象深刻,我一秒鐘都捨不得將目光從他的身上移開。


場場幕幕,許秀年都將自己的滿身絕藝與卓文君的精神完美結合。


不論是受限命運於在深閨中嘆息的卓文君;大膽向前以”凰求鳳”之姿”情挑司馬相如”的卓文君;堅定與君相奔,夜行匆匆的勇敢卓文君;甘於粗菜蔬食也不悔其願的卓文君;堅心護夫不惜血濺門牆,與父反目也要掌握命運的傲女卓文君;開起酒肆當爐當家的老闆娘卓文君;當然,最精采的莫過於寫下「聞君有兩意,故來相決絕」,堅心護衛愛情的烈女卓文君。人物個性形象這麼立體鮮明的女子,加上許秀年絕佳的唱吟與優美身段,全場觀眾莫不心往疼惜愛護這位女主角。


那,司馬相如呢?唐美雲團長該如何演繹司馬相如,才能與氣場如此強大的卓文君互相拉抬平衡?


我不曉得編劇如何設定司馬相如,我感覺每一幕的司馬相如都是不同的人。琴挑卓文君時有個很跩的司馬相如;吃野菜粗食時有個窩囊窮酸的司馬相如;面對岳父相譏時出現了瞬間暴氣且才高八斗的司馬相如;與程飛比劍時化身成帥氣劍客司馬相如;面對皇后配婚,出現貪戀富貴的司馬相如;面對妙玲與文君時,是一個既無絕情,也無深意的司馬相如。照上述邏輯,司馬相如應該很多面相,為什麼卓文君如此討喜,司馬相如這般不堪?這部戲的司馬相如的個性扁平又斷裂,若非唐美雲團長擔綱此角,加上現場有琴劍雙藝秀,我還真的不明白卓文君為什麼會愛上這個人,兩人心靈知音之處為何?甚至劇後我一直思考的是,編劇到底想說什麼?或是我駑頓,看了兩場也難以從劇情琢磨出所謂的愛情騙子/君子之別與本劇立意?


全戲對觀眾最大的考驗絕對是長達200分鐘的演出,或許編劇有很多的想法,但200分鐘太長(加上錄影場就是1000分鐘整),週日場演完後,我替演員們鬆了一口氣,這一場耐力賽的考驗。如果可以將某些不重要的戲,或是打醬油的角色情節刪削至150分鐘,或許是比較好的長度,也可以緊湊些。


看戲時,我感覺這戲在靈魂分裂,我也快分裂,彷彿同時在公視表演廳與萬秀豬王劇場間來回切換。當習慣了優雅與漢賦的頻率時,下一秒就切進了龜兒子與喀喀呸的節奏;時而陽春白雪,時而下里巴人,這樣的作法或許可以全方位的照顧觀眾,但我被這兩個相差甚遠的節奏弄得頭暈。我非常喜歡某些喜劇段落,被小咪與吳承志的對手戲逗得樂開懷,緩解了頭暈的狀態,若這文俗兩種氣氛的落差不要拉得這麼大,或許我就不會有暈車的感覺。


除了上述對劇本與角色塑型的意見外,劇本的好幾處段落非常棒,特別是編劇對文字的用心(此處不談文字與曲牌的合韻問題),台詞編寫典雅且多處用典。若非事先了解本故事背景,或是有些文學基礎的人,可能第一次觀賞會比較累,必須一直專注字幕。我看了週四與週日兩場,明顯感覺週日場時,消化比週四場好。我認為公視播出時直接帶字幕,會比我們的頭一直在30-45度之間擺盪更為容易入戲。



幾位新生代演員表現不俗,可惜他們的戲份不但少,角色塑型也不夠深刻。林芳儀扮相好、聲音美,應該多讓他發揮,去年曹子建一角著實亮眼;李佩涵的聲音甜美,是新生代演員中少數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旦;演楊得意的演員也很不錯,至少一出場我就知道他今天應該是演娘娘腔。

對於唐團帶給我們的種種的美好,我感激在心的。唐團不斷的在進步,我們觀眾也會跟著團長一直進步。不論是外台公演趣味,或內台藝術之美,唐美雲歌仔戲團將傳統最美好的東西,透過現代方式與技巧呈現出來,永遠都有驚艷之處,場場我都帶著期待進場,正因如此,所以這個劇團動人心緒。

星期四, 6月 06, 2013

《天龍傳奇》- 陳亞蘭基本盤的再試探

(本文獻給偉大的Web3.0時代)


真的不是我吃飽沒事幹,閒閒就在思念《天龍傳奇》,實在是出於一種鄉民愛熱鬧的心態,思考種種操作的可能性。以下文章的思考點,或許有人不大喜歡,但我無意冒犯所有支持陳亞蘭團長與《天龍傳奇》的粉絲們,僅是以務實的商品角度來觀看這場神龍擺尾所掀起的狂潮。


《天龍傳奇》作為第一個跨入Web3.0時代的電視歌仔戲,其時代意義已不需贅言。或許你會覺得網路粉絲團的操作沒什麼,各大戲劇、電影都操作得比《天龍傳奇》更好。但對歌仔戲這個傳統劇種而言,在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網路暴動的Web3.0時代,該如何按奈各方的回應,是其最大的挑戰。天龍團隊對網路的經營,體現在每天發佈影片消息、演員動態、製作花絮、周邊商品,甚至在影片中即時加入鄉民梗等,都可以看出天龍特工隊積極經營網路群眾的企圖。天龍特工隊24小時都在顧攤,還要監測各平台反應,即時反饋給團長大人,以初試啼聲來說,表現得真心又不油膩。且讓我向隊長致敬!(我自己喊天龍特工隊主編為隊長)


歌仔戲界難得有這種商業盤可以操作,雖規模不大,但已有味道(去年小巨蛋的薛樊大戲,明顯商業太過)。《天龍傳奇》受到歡迎,但目前仍是一線懸在陳亞蘭個人的獨特魅力。陳亞蘭 X 天龍傳奇,目前呈現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相互綑綁,雙品牌加乘出擊,觀眾一次被楚家三父子+陳亞蘭本人襲擊,我已經看到有網友作息失調,意亂情迷的狀態了。


這個複合品牌的產出,從《天龍傳奇》播出開始,然後半自傳書籍出版,接著要登場的電視原聲帶、DVD影片的發行;若熱潮不退,或許天龍續篇、微電影、公演等形式都有可能呼喚而至。這些周邊收入對陳亞蘭本人來說,或是九牛一毛、杯水車薪,但周邊相關的能量,能帶動多大的氣勢,卻是下一部歌仔戲催生的關鍵的因素。民視不是公視,賠錢的生意不會做,但若能賺到一些錢,又博得愛護台灣文化的美名,無疑是最好的生意。


每樣商品的設定都有起訂量,如果首刷的買單群眾就可以覆蓋開發成本,開發商就會非常安心的投產;否則英雄就必須堆錢來充膽,拿支票來展氣魄。


所以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,陳亞蘭/歌仔戲的基本盤到底有多少?


我個人觀點,需要付出代價的東西才看得出基本盤數量,不論是時間、心力或金錢;免費的、方便的,隨意的,都不叫基本盤。唐美雲公演場的基本盤:台北四場;明華園公演場的基本盤:台北四場、外台場場爆滿;更不用說所向披靡的楊麗花團長,基本盤們是搭飛機跨海前來,辛勞不辭。


2013年,歌仔戲的基本盤有多少?有網友按上週天龍的收視數字分析,目前天龍的收視族群分布約是「女性多數,南部大宗,41-50歲主力」,而30歲以內的收視群眾佔了總收視人口的15%。只看尼爾森的收視率可能無法涵蓋收視族群,因為30歲以內與海外觀眾,大多在網路上的某個側錄網站收看,每集的收看人次約是5千至1萬人次不等,只要把這個頻道的後台資料調出來,就可以曉得這批網路族群的年紀與所在區域。


此時此刻,陳亞蘭的基本盤有多少?目前正一步一步試探中,從最低開發成本的書籍試探起。書籍售價315元,配送到府,是一個人人花得起的方便價格。之後的天龍原聲帶若訂在450元上下的價格,消費者應該也還是能消化買盤。但我認為真正基本盤的支撐在於天龍dvd這個商品的銷售,當dvd發行,片源釋放出去後,以目前歌仔戲迷的觀賞習慣,若商品價格接近千元(甚至破千),還能真心購買者,就是陳亞蘭團長的基本盤。(DVD該怎麼推出會對市場最好,日後有機會再來聊吧)


本週發生一個天龍六三暴動,起因於民視將片尾曲「愛恨無雙」換成讓其他歌曲,網路蘭迷們紛紛暴動,新仇舊恨一次清,非常激動的打電話、網路留言到民視抗議。我當天在G+的社群就說:「三天過後,主題曲也不會換回來,大家繼續罵,然後繼續看,民視沒有損失,觀眾自己內傷而已。」目前發展好像也是如此。


為了蓄積天龍周邊商品的能量,我建議下週六簽書會時,中間安排一個超級正點的蘭迷或李宣榕來獻花,然後放個卡拉帶,現場唱愛恨無雙,大家就會跟著大合唱,然後感性得眼淚流下來。唱完之後,就可以安排大家去旁邊交錢預購原聲帶了。有梗、有激情、還有賣CD


我僅是認為,除了當個熱情的戲迷看戲,應該還有很多角度來為歌仔戲的復興推波助瀾 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