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位支持唐美雲歌仔戲團的朋友,我們是喜歡唐團什麼呢?喜愛唐許這對經典的生旦組合、不斷跨界的藝術嘗試、老幹新枝的傳承精神,還是唐美雲團長追求盡善盡美的浪漫精神?如斯美好,都是我們鍾愛唐團的原因,但不能迴避的,劇本永遠都是戲迷們掏錢買票時,最大的猶豫。
劇團很晚才公布故事大綱,故開演前,網路戲迷紛紛預測〈子虛賦〉的葫蘆是賣什麼藥?意見走向多是猜測本劇借〈子虛賦〉之盛名,大演〈鳳求凰〉與〈白頭吟〉的戲碼,內心期待唐團再給我們一部浪漫滿分的生旦劇。果然,除了上述的的詩賦入戲,全場最令人動容的,還是卓文君借許秀年之口唱出的〈怨郎詩〉,聽者莫不斷腸。
卓文君由名旦許秀年出演,不怕表現不佳,只怕劇本不夠精采讓他發揮。許秀年飾演風華絕代的甄宓令人留戀,飾演傲骨奇女卓文君同樣令人印象深刻,我一秒鐘都捨不得將目光從他的身上移開。
場場幕幕,許秀年都將自己的滿身絕藝與卓文君的精神完美結合。
不論是受限命運於在深閨中嘆息的卓文君;大膽向前以”凰求鳳”之姿”情挑司馬相如”的卓文君;堅定與君相奔,夜行匆匆的勇敢卓文君;甘於粗菜蔬食也不悔其願的卓文君;堅心護夫不惜血濺門牆,與父反目也要掌握命運的傲女卓文君;開起酒肆當爐當家的老闆娘卓文君;當然,最精采的莫過於寫下「聞君有兩意,故來相決絕」,堅心護衛愛情的烈女卓文君。人物個性形象這麼立體鮮明的女子,加上許秀年絕佳的唱吟與優美身段,全場觀眾莫不心往疼惜愛護這位女主角。
那,司馬相如呢?唐美雲團長該如何演繹司馬相如,才能與氣場如此強大的卓文君互相拉抬平衡?
我不曉得編劇如何設定司馬相如,我感覺每一幕的司馬相如都是不同的人。琴挑卓文君時有個很跩的司馬相如;吃野菜粗食時有個窩囊窮酸的司馬相如;面對岳父相譏時出現了瞬間暴氣且才高八斗的司馬相如;與程飛比劍時化身成帥氣劍客司馬相如;面對皇后配婚,出現貪戀富貴的司馬相如;面對妙玲與文君時,是一個既無絕情,也無深意的司馬相如。照上述邏輯,司馬相如應該很多面相,為什麼卓文君如此討喜,司馬相如這般不堪?這部戲的司馬相如的個性扁平又斷裂,若非唐美雲團長擔綱此角,加上現場有琴劍雙藝秀,我還真的不明白卓文君為什麼會愛上這個人,兩人心靈知音之處為何?甚至劇後我一直思考的是,編劇到底想說什麼?或是我駑頓,看了兩場也難以從劇情琢磨出所謂的愛情騙子/君子之別與本劇立意?
全戲對觀眾最大的考驗絕對是長達200分鐘的演出,或許編劇有很多的想法,但200分鐘太長(加上錄影場就是1000分鐘整),週日場演完後,我替演員們鬆了一口氣,這一場耐力賽的考驗。如果可以將某些不重要的戲,或是打醬油的角色情節刪削至150分鐘,或許是比較好的長度,也可以緊湊些。
看戲時,我感覺這戲在靈魂分裂,我也快分裂,彷彿同時在公視表演廳與萬秀豬王劇場間來回切換。當習慣了優雅與漢賦的頻率時,下一秒就切進了龜兒子與喀喀呸的節奏;時而陽春白雪,時而下里巴人,這樣的作法或許可以全方位的照顧觀眾,但我被這兩個相差甚遠的節奏弄得頭暈。我非常喜歡某些喜劇段落,被小咪與吳承志的對手戲逗得樂開懷,緩解了頭暈的狀態,若這文俗兩種氣氛的落差不要拉得這麼大,或許我就不會有暈車的感覺。
除了上述對劇本與角色塑型的意見外,劇本的好幾處段落非常棒,特別是編劇對文字的用心(此處不談文字與曲牌的合韻問題),台詞編寫典雅且多處用典。若非事先了解本故事背景,或是有些文學基礎的人,可能第一次觀賞會比較累,必須一直專注字幕。我看了週四與週日兩場,明顯感覺週日場時,消化比週四場好。我認為公視播出時直接帶字幕,會比我們的頭一直在30-45度之間擺盪更為容易入戲。
幾位新生代演員表現不俗,可惜他們的戲份不但少,角色塑型也不夠深刻。林芳儀扮相好、聲音美,應該多讓他發揮,去年曹子建一角著實亮眼;李佩涵的聲音甜美,是新生代演員中少數令我印象深刻的小旦;演楊得意的演員也很不錯,至少一出場我就知道他今天應該是演娘娘腔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