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文獻給偉大的Web3.0時代)
真的不是我吃飽沒事幹,閒閒就在思念《天龍傳奇》,實在是出於一種鄉民愛熱鬧的心態,思考種種操作的可能性。以下文章的思考點,或許有人不大喜歡,但我無意冒犯所有支持陳亞蘭團長與《天龍傳奇》的粉絲們,僅是以務實的商品角度來觀看這場神龍擺尾所掀起的狂潮。
《天龍傳奇》作為第一個跨入Web3.0時代的電視歌仔戲,其時代意義已不需贅言。或許你會覺得網路粉絲團的操作沒什麼,各大戲劇、電影都操作得比《天龍傳奇》更好。但對歌仔戲這個傳統劇種而言,在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網路暴動的Web3.0時代,該如何按奈各方的回應,是其最大的挑戰。天龍團隊對網路的經營,體現在每天發佈影片消息、演員動態、製作花絮、周邊商品,甚至在影片中即時加入鄉民梗等,都可以看出天龍特工隊積極經營網路群眾的企圖。天龍特工隊24小時都在顧攤,還要監測各平台反應,即時反饋給團長大人,以初試啼聲來說,表現得真心又不油膩。且讓我向隊長致敬!(我自己喊天龍特工隊主編為隊長)
歌仔戲界難得有這種商業盤可以操作,雖規模不大,但已有味道(去年小巨蛋的薛樊大戲,明顯商業太過)。《天龍傳奇》受到歡迎,但目前仍是一線懸在陳亞蘭個人的獨特魅力。陳亞蘭 X 天龍傳奇,目前呈現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的相互綑綁,雙品牌加乘出擊,觀眾一次被楚家三父子+陳亞蘭本人襲擊,我已經看到有網友作息失調,意亂情迷的狀態了。
這個複合品牌的產出,從《天龍傳奇》播出開始,然後半自傳書籍出版,接著要登場的電視原聲帶、DVD影片的發行;若熱潮不退,或許天龍續篇、微電影、公演等形式都有可能呼喚而至。這些周邊收入對陳亞蘭本人來說,或是九牛一毛、杯水車薪,但周邊相關的能量,能帶動多大的氣勢,卻是下一部歌仔戲催生的關鍵的因素。民視不是公視,賠錢的生意不會做,但若能賺到一些錢,又博得”愛護台灣文化”的美名,無疑是最好的生意。
每樣商品的設定都有起訂量,如果首刷的買單群眾就可以覆蓋開發成本,開發商就會非常安心的投產;否則英雄就必須堆錢來充膽,拿支票來展氣魄。
所以其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,陳亞蘭/歌仔戲的基本盤到底有多少?
我個人觀點,需要付出代價的東西才看得出基本盤數量,不論是時間、心力或金錢;免費的、方便的,隨意的,都不叫基本盤。唐美雲公演場的基本盤:台北四場;明華園公演場的基本盤:台北四場、外台場場爆滿;更不用說所向披靡的楊麗花團長,基本盤們是搭飛機跨海前來,辛勞不辭。
2013年,歌仔戲的基本盤有多少?有網友按上週天龍的收視數字分析,目前天龍的收視族群分布約是「女性多數,南部大宗,41-50歲主力」,而30歲以內的收視群眾佔了總收視人口的15%。只看尼爾森的收視率可能無法涵蓋收視族群,因為30歲以內與海外觀眾,大多在網路上的某個側錄網站收看,每集的收看人次約是5千至1萬人次不等,只要把這個頻道的後台資料調出來,就可以曉得這批網路族群的年紀與所在區域。
此時此刻,陳亞蘭的基本盤有多少?目前正一步一步試探中,從最低開發成本的書籍試探起。書籍售價315元,配送到府,是一個人人花得起的方便價格。之後的天龍原聲帶若訂在450元上下的價格,消費者應該也還是能消化買盤。但我認為真正基本盤的支撐在於天龍dvd這個商品的銷售,當dvd發行,片源釋放出去後,以目前歌仔戲迷的觀賞習慣,若商品價格接近千元(甚至破千),還能真心購買者,就是陳亞蘭團長的基本盤。(DVD該怎麼推出會對市場最好,日後有機會再來聊吧)
本週發生一個天龍六三暴動,起因於民視將片尾曲「愛恨無雙」換成讓其他歌曲,網路蘭迷們紛紛暴動,新仇舊恨一次清,非常激動的打電話、網路留言到民視抗議。我當天在G+的社群就說:「三天過後,主題曲也不會換回來,大家繼續罵,然後繼續看,民視沒有損失,觀眾自己內傷而已。」目前發展好像也是如此。
為了蓄積天龍周邊商品的能量,我建議下週六簽書會時,中間安排一個超級正點的蘭迷或李宣榕來獻花,然後放個卡拉帶,現場唱愛恨無雙,大家就會跟著大合唱,然後感性得眼淚流下來。唱完之後,就可以安排大家去旁邊交錢預購原聲帶了。有梗、有激情、還有賣CD。
我僅是認為,除了當個熱情的戲迷看戲,應該還有很多角度來為歌仔戲的復興推波助瀾 :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