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尚未正式取得原作者的同意,所以只引用連結,不貼文字,大家可以看一下我是針對什麼題目做回覆。
-------------------
不只一哩路 - 建立歌仔戲影音匯流收費制的可能
影片線上/串流化是一個最符合時代趨勢的作法,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。美好的願景實現前,有幾個點可以大家思考的。
一、趨勢化的收看方式,適合新時代的觀眾,畢竟數位技術有些許的操作門檻。那麼,現在歌仔戲的主力群眾年齡群是?
這麼多年的看戲經驗累積,目前幾個天團在城市舞台、兩廳院演出時,台下群眾的平均年齡應該大於45歲。不要問我數據怎麼來,純粹是目測,45歲可能是一個樂觀的數字。七年級的我,已經接收了好幾次長輩觀眾的驚訝表情,"少年人你竟然也愛看歌仔戲喔?"親愛的阿嬤,我不是少年人了,並且少年人看歌仔戲真的不要這麼驚訝,我認識一狗票少年人比我還Crazy...
歌仔戲觀眾的高齡化這個現象就跟台上成名的角兒一樣,目前中生代約50歲之後才能獨霸一方,40歲之前都算新生代(這不禁讓我想起國內某政黨的新生代平均年齡為40多歲...)新生代觀眾與演員斷層不禁讓我感覺焦慮,20年後誰來演,誰來看?我只有在春風、奇巧的場子,才會看到滿場的年輕人。
簡單說,線上串流收看方式,囿於觀眾年齡之故,目前即使推出,使用率也不會很高,還需要等個幾年。
二、平台商的建立與投入是關鍵
每一團都要做自己的平台,是不可能的事,應該利用現有平台與頻道,將自己的內容上線,畢竟平台的架設成本很高,加上歌仔戲劇團對於數位平台的熟悉度有限,他們需要專業的平台商來協助這事。前提是,得讓劇團看得到獲利可能。
以目前播出公演場的兩大頻道為例,人間衛視與公視,定時與不定時的播出各大劇團的公演劇目。我猜測,人間衛視應該是付公播費給劇團或代理商,公視應該是用免費拍攝後製來交換限期的播映權。前者的方式,劇團可直接獲得小筆收入,後者的方式,劇團節省了拍攝與後製等6位數的成本,並且借強勢頻道拓展知名度,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實際收益。
再講一個曾經做過但失敗的案例,就是mod的上架。大家應該都不曉得mod曾經上架過河洛的歌仔戲吧,但我曉得,因為那陣子我看得非常快樂。沒錯,是付費的,好像三天70元。
其實,三天70元很貴。請先不要罵我沒良心,因為河洛的dvd平均單價為200多元(平裝版),我只要花70元的3倍,就可以獲得300-3000倍以上的擁有天數,相較之下,dvd是不是很划算呢?當然,不是每個劇團都跟河洛一樣佛心來的,目前的大團dvd平均是600-1200元,我認為這還算是個合理的價格,如果你所追求的是一個終身擁有的概念。 當然我曉得你看戲,也不一定是要追求終身擁有......
三、使用者付費概念
既然承上提到了付費與擁有,就無法不談使用者付費這事,因為,看歌仔戲要花錢這件事,並不是一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。從免費看到千元起跳的國家劇場,這個觀賞成本實在差很大,所以我們要感恩台北市、頌讚台北市,給了我們一座大稻埕戲苑,我認為這是近年來,政府對於歌仔戲推廣與維護,做的最好、最成功的事之一。
有了大稻埕,台北的戲迷有了家,有了精神的依托,內台戲的精神好像又回來了,戲苑以一個親切的價格,讓不同戲班輪流登場,讓看戲成為一種期待與習慣。除了職業劇團的演出,社教館也大力支持各種實驗劇場的可能,傳藝課程的推廣。不好意思,請容我再用幾個字的篇幅工商服務大稻埕,這裡不只戲迷要來,你也需要帶你的外國友人來,就像你去紐約百老匯或倫敦皮卡狄理要看歌劇一樣,是很棒的跨文化體驗。
回來再談,收視付費概念,至今都還沒有被正確與完整的建立。台灣本來可以有很好的機會,自從美國301法案之後,台灣對於版權的概念相對重視,但海峽隔壁的線上視頻實在太強大,春風吹又生,人性很難在這種免償使用的誘惑下全身而退。我想,我們離終點的距離,可能不只一哩路。
但也不是這麼悲觀,我覺得離原po大大這個願望的實踐,不會非常遠。因為5年前,我們也沒想到Nokia帝國會一夕傾圮,去年此時,我們也不知道紅茶會連92元都沒人要。沒有不能做到的技術,只有不合用的mode。 雖然還有很多技術問題待討論,但關鍵絕對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概念問題。
人要造浪是困難了一點,但做好預備,等候浪來,好像可行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