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觀賞明華園現場的初體驗,看戲過程大抵是輕鬆愉快的。如節目冊中陳勝福團長所說:「…盼在這朝野對決、社會觀點對立、媒體亂象充斥的紛擾年代…,為心靈帶來一點放鬆愉悅的正面能量」。看《吆囉正傳》的確放鬆愉悅,但所謂正面能量為何,或許隱藏於戲劇之中,如人飲水。我內心是期盼笑過之後,能留下更多深刻的感受。
本劇雖是喜劇基調,卻可感受陳勝國編導欲藉此劇,反映社會、人生的面貌,與種種無奈。龍城國君龍麒麟有一張帥帥的Face,受過良好教育,一身武藝,自小豢養在封閉的皇宮之內。其治國無方,被攝政王操弄,面對混亂的內政問題,只會以課捐重稅來解決問題。「堂上一點硃、堂下萬民血」,這歌詞由鄭雅升口中唱出時,我感慨良多,突然腦海浮出新聞台的畫面(是的,我自己腦補很大)。主角陳林李蔡賽與龍麒麟被偷天換日交換身分,發現此事後,兩人必須各自重新進行身分認同,並決定接下來該如何面對一切。
我認為以上這兩個議題都非常值得探討,對觀眾有很大的啟發,但可惜點到即止,沒有更多發揮。這部戲已完整骨幹、血肉,倘若能注入靈魂精神,則更臻完美。
由於我很少看明華園的戲,想問的是,這是一部標準明華園風格的戲嗎?
明華園編導陳勝國的劇本風格,當家小生孫翠鳳的舞台魅力、鄭雅升小旦的活潑花俏、第一丑角陳勝在臨場抖包袱的詼諧功力、龍套旗軍們扎實且到位的身段,名聞多時的華麗舞台佈景,凡此都告訴我們,台灣外台第一團並非浪得虛名,內台演出時也是嚇嚇叫。
這是一個治軍嚴明,週週月月年年都在演出職業劇團,無法臨陣磨槍,時時都是戰場。明華園總團可使的資源與能量,台灣第一;其公關與宣傳團隊的本事,其他劇團差了不只三十里,實是其操盤者真知灼見。在第二代逐漸進入花甲之年的時刻,我們看到青年軍接班計畫已然展開;不論是陳家子弟或是帶藝投靠者,都在老幹之上嫁接新芽。雖然年輕子弟技藝尚須磨練,但旭日初升之勢,朝氣煥發。
當然,這部戲能夠分享的地方還很多,已有很多戲迷已經寫出了觀後心得。大家可以從其他文章得到更多對《吆囉正傳》的解讀與趣味。
謝謝明華園給了我一個歡樂的週末夜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