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一, 9月 25, 2017

2017唐美雲歌仔戲團《佘太君掛帥》─ 遠帆終要回航


佘太君掛帥,距離我上次進場看唐團的戲,又過一年了。

唐團上半年的《螢姬物語》聽說叫好又叫座,我雖想看,但無緣相見。下半年端出《佘太君掛帥》,我甚是興奮,距離上次唐團搬演傳統戲《金水橋畔》(2006),經過了12年(花田錯了沒,勉強算是傳統戲吧)。我們知道唐團會演佛教戲、歷史戲、新編戲,都忘了她還有傳統戲(雖然真的很少就是)。

我曾經一度懷疑,老師們的身手還在?這些科班出身的學生,還有在雕身段嗎?會這麼說,實在是因為唐團這十幾年的戲,刻意往劇場舞台的方向去,雖然舞台技術屢屢創新,合作對象也一直變化,但總感覺離歌仔戲越來越遠。承傳統、創新局,有時好似只是為了新而新,離開劇場時,不免問自己,我要看這樣的歌仔戲嗎?

再者,唐團團員,都有一種特殊的氣質,說好聽點是溫順乖巧,說白一些是缺乏企圖心。如果你看過大稻埕附設歌仔戲團,你大概就明白我在講什麼,雖然舞台與劇本的精巧度都沒有唐團的大製作,但那些孩子的拼勁,一上台打好打滿,打到台下的我都感覺到精疲力竭,那種拼勁,把生命獻給舞台的青春無敵,就是傳統文化的堅強與韌性;這次《佘太君掛帥》的舞台上,我稍微聞到了這樣的味道。

傳統戲曲實在太美麗,力與美的身段、細緻的作工、充滿興味的戲文,以及美麗的傳統曲調,加上爐火純青的戲精演員們,成就了一台精彩好戲。從劇場回家的路上,你會回味剛剛金殿上佘太君SOLO八分鐘的數郎唱段,你會動情於桂英與宗保陰陽相隔的夫妻情深,你會悲傷白髮婦人送走一個又一個以身殉國的丈夫與兒子,你的腦海會跑過楊家男兒堅定報國那臉上剛毅的神情,你會記得戰爭的烈焰,薪火是一個又一個家族的興衰與起落。

楊家將/楊門女將,這麼傳統且封建的戲目,在高度強調個人主義的現代、急於去中國化的台灣社會,謝謝編劇先生,沒有讓我們看那些腐朽陳痾的教條,再次以他擅長的親情愛、離別苦主題,喚醒台下觀眾生命中的離別哀愁;淡化華夷種族之別的紛擾,點出戰火的對於凡人之家的剝奪。感謝編劇先生沒有讓這部戲非常的煽情,點到即止,留待各人內心去發酵,這種內省式的體驗,正是戲劇除了娛樂之外的偉大任務,對靈魂甦醒的召喚。


我一年不見唐團,談點趣味的。

七個大娘的順序,是按照戲曲學院的入學年份排的嗎?從第一屆的周孝虹(大娘)、陳禹安(二娘)、曾玫萍(三娘),是按著學姐制往下排的嗎?這個八個女孩兒一起上扎靠、一起身段,挺好看的。謝謝楊蓮英、李文勳兩位老師,你們的指導救了唐團長久以來虛弱無力的花拳繡腿,這樣的功總算像是戲曲學院出來的(我無意做比較,但其他中小團的演員身段是真的有比較細緻,那樣的細緻是經過很多次的排練與走位才磨出來的)。

說到這,讓我稱讚一下鄭芷芸,我第一次看他的時候是在大稻埕青年附設劇團,覺得她是非常認真的演員。唐老師讓他演穆桂英一角,真的是給年輕人很大的機會與信任。芷芸也沒有辜負這樣的知遇之恩,能跟咪神、年神兩位神字備的人物對戲,並且恰如其分的演繹好這個角色,真是不簡單。我坐得太遠,看不到神情,有點可惜,上半場芷芸還嫌生澀,下半場開打之後,整個人就亮了起來,神采奕奕。(說到這,就讓我們想起正年輕貌美的刀馬旦李珞晴,又漂亮又能打,但是為什麼一直卡在民視演媽媽
QQ,他來演穆桂英也應該非常合適)。希望唐老師可以多給年輕演員獨當一面的機會,因為歌仔戲的未來就是在他們了。


另外,朋友跟我提到,他覺得投影跟音樂都太多了,既然是傳統戲,就應該留白更多,只留一桌二椅。這個要求真是太高了,對於歌仔戲演員與觀眾的素質都是。若拿掉投影與配樂,加強情境的道具不見了,非常考驗演員的功力,演員的優缺點也更容易被看見與放大。再者,歌仔戲不若京劇,歌仔戲非常自由,換句話說就是較松散,當投影與音樂都拿掉後,導演的功力就看現現了,這對非舞台劇場訓練出身的唐導演,是非常大的挑戰;我目前是喜歡唐相公大於唐導演的。另外,姬家兄弟是才子,這個大家都知道,作品也非常好聽,但有時候太搶戲了些,完全跟著音樂跑,觀眾無法專注在戲臺跟演員上,這樣好嗎XD。說是這樣說,我還是很喜歡這部戲的投影跟音樂,很有看歷史劇的感覺,情境帶入特別好。

最後談一下二十年的唐團,目前的陣容,應該是國內最漂亮的團隊組合,而這樣的陣容,老闆養了二十年,才養出來今天的華麗。唐團的製作,包括這齣,就是燒錢燒出來的,我相信公演是賺不到什麼大錢,賺大家吃飽而已(劇團真正有賺錢應該是大愛乾爹資助的XD)。唐團力撐二十年,經過舞台與編導各種組合,磨到現在才有比較穩定的品質,養了二十年,終於學生長大了,試了二十年,不在同一個頻道上的藝術家終也是分道揚鑣,演了二十年,終於電視、舞台、外台同時開花,大家常態化工作,雖然不像過去黃金時代大家口袋滿滿,但也是衣食不缺。唐團的黃金時代已然來到,活招牌鐵三角,品質穩定且氣味相投的年輕編劇,編曲編腔的三位少年才子,台灣成熟的舞台技術團隊,戲曲學院一屆又一屆的畢(ㄋ一ㄢˊ)業(ㄑ一ㄥ)生(ㄍㄢ),以及不離不棄的戲迷,這是唐團最好的時候,是巔峰的黃金年代。

當晚走出城市舞台時,月色映照,繞樑餘音,想起我的歌仔戲奇幻旅程。是夜寂靜,聽著自己靈魂呼吸的聲音,想著這一年,我的筆好像鈍了。




星期二, 9月 13, 2016

「風從何處來」─獨當一面的火侯漸出



我催自己寫這文章,是擔心若不好好寫下來,我的戲評生涯可能就要終止了,停筆的這些日子,除了忙碌,我也問自己一個問題,是什麼動機讓我們好好的寫下這些?網路上的大大火眼金睛看戲二刷三刷,這戲的用心細節我就不多提了,談些想法,是我這幾年來看唐團與本劇的綜合感受。

我是個非常討厭大愛台菩提禪心的人(若有得罪,請海涵),我覺得菩提禪心對歌仔戲班的GDP起到了不起的巨大貢獻之外,其餘的真是限制與閹割了創作者的天份與發展。戲劇的精采本就是讓創作者恣意發揮其藝術本性,讓編劇天馬行空的談論關鍵議題,讓演員千變萬化的縱情舞台、魅力四射,讓觀眾如癡如醉沈溺於戲劇中無邊國境。但是,菩提禪心恰恰背道而行,除了佛法還是佛法,除了和尚還是和尚,我只能安慰自己,戲班的麵包比我的愛情重要,所以為了心愛人的麵包,我就犧牲我的愛情吧~~(泣/氣)

「風從何處來」,恰恰為大愛台示範了一場動人心緒、說法於無形的佛教劇。弘道與傳教,在於精義不在形式,在於靈魂不在肉身。本劇搬演了六祖的故事,也藉師兄弟夙怨與梨園起落呈現人世間的糾結與癡纏,你是被惠能與神秀爭與不爭給啟發,還是被鳳笙與鳳蕭誤會冰釋所感動?戲中戲,藉戲映照人生,究竟戲中人是自身的投影,抑或是我們從戲的軌跡與提示獲得醒悟。

戲中戲,如何不落俗套?這次處理的很好,不再是揶揄外台戲班即興式的荒謬演出,也不是台上演員藉戲與對手演員公報私仇;以六祖惠能為底劇,用這個嚴肅的題材來談人生的爭與不爭,卻帶幽默輕鬆與詼諧,如此安排,或許會讓人覺得這不是typical的戲班印象,但卻是非常有意思的提升,這樣的安排,很挑觀眾,而我相信,這也是編劇陳健星最重要的關懷,給歌仔戲表演者適切的尊重與敬意。
 
今年才看過明華園的散戲,很難不將兩齣戲比較(我本來也想好好寫散戲的文章,但太懶惰,就放棄了),散戲是很不錯的演出,但基本上是故事工廠的作品,借了明華園的演員與歌仔戲題材,但明華園的演員能演到現代舞台劇的這個節奏,是很難得了,散戲也是個好作品。

若要談得更深一點,對於戲班的凋零危機,散戲是從外部大環境的變遷著手,正如結束前的曲目唱的「下一個黃金時代會擱來」,戲班期待的是時機的復興,相信只要堅持,歌仔戲就會再起。但風從何處來沒有談到外部時代的困境,反而從戲班與演員的內在理路來談,台柱的離去、演員青春的逝去;老團主再來,雙鳳班班名依舊,人事卻已非,但戲的本質與精神仍在。有趣的是,陳健星藉著戲曲名角唐許秀年(江山秀)的口中說出,只要演員的戲好,就算是衣缽記(佛教戲),也能演得精采。這才是真正的戲中戲,唐美雲歌仔戲團好像在跟我們說,素桌戲雖然很柴,但演員演得好,就能成一台好戲(這我只同意50%,因為好演員實在也禁不起惡劇本的摧殘)。


最後來談談陳健星的唐團作品,從馭夫鞋之後,我大概只缺席了冥河幻想曲,因為我人不在國內。風從何處來,是我覺得處理最好的劇本。大家都能同意陳健星寫的戲好看,有想法、有溫度、因角設戲等等,是國內戲曲界難得的新生代人才。但一直以來我都希望陳健星談問題時能再犀利些、深刻些。

例如香火若能多處理一些族群與和解的議題,這個戲就會不會只是感人,還有啟發;例如文成公主不要用這種流水帳式的生命史方式處理,多談些宗教生死與漢藏文化衝突,就會讓我們對於圖博命運與密宗的生死觀更多理解。當然,以上都是強求,我個人的關懷並不能強加給編劇,但我認為戲劇動人之處不只在於個人的小情小愛,對於族群與社會的關懷,才是戲劇撼動人類心靈的最大意義之所在。再者,我對於太過煽情與圖窮匕現這種裸露感到疲憊,總是希望戲劇於不說與留白之處,讓個人各自作用與參透。針對以上我的期待,風從哪裡來,正是點到為止,不煽情也不矯作,味道正好。陳健星編劇,而立之年,火候漸出。


作為一個旦控與生旦戲控,這戲不應該對我胃口的,而且我們家娘子都沒什麼大發揮。但我卻覺得這次這戲很好,或許是我疲憊了唐許兩人牽手相望做ENDING的這種節奏了,離開觀眾期待的公式,留給鐵三角各人揮灑的舞台,讓他們做自己的奔放演繹吧。

不好意思,沒有太多篇幅給新演員,但我覺得你們演得很好。晨喻表現不錯,我第一次注意到這個新演員;芷芸相當亮眼,功夫明顯比其他演員好(唐團快要變成文戲團了XD,只剩下翻跟斗跟套招);芳儀搞笑很可愛,但你這麼瘦實在演小生很不行,轉旦的話我會當你鐵粉。小杜,除了很會武戲之外,這次你唱得很好~~


在這裡私心做些呼籲,唐團的拿手雖然是文戲,但戲曲元素的基本還是要有,武戲若非強項,水袖與身段也應該多保留,或是再細緻些,這個薪傳就做得很好。我也明白戲曲的轉型非常重要,擴大觀賞族群,但歌仔戲的傳統味,可以多留一點給我們嗎~

感謝大家閱讀,我交卷了!



 

星期一, 11月 09, 2015

尚和初體驗-伽藍雨綿綿

看戲看了這麼多,實在很不好意思說自己還沒看過尚和的戲。

我其實很多次想要認真的/任性的買一下票,看看這團在搞什麼,但尚和的戲碼題材我總是少了點興趣,跟這團不大來電。三年前我對他們的印象停在傳統戲很會唱,但我沒現場聽過,所以很會唱也是我從朋友那聽來的。第一次看尚和的戲,看了「伽藍雨綿綿」,是一個很好的初體驗。


「伽藍雨綿綿」是一個關於愛恨與和解的故事。關羽亡命麥城,慘死呂蒙刀下,他帶著悔恨求禪師賜與重生酒回陽三天,為要證明自己在人世間為兄弟、朋友、愛情的付出是有意義的。編劇藉著關羽的故事談人生課題,以生死穿越的魔幻寫實,帶觀眾抽離厚重歷史命定的情緒,當關羽「再重來一次」時,是否會不一樣?

這是一個富有深意的劇本,謝謝編劇讓我看到了一齣精彩的本子,非常流暢的文本,我特別喜歡歌詞,行雲流水。關羽的悔恨,即是大多數人的悔恨;關羽對於愛情與恩義的掙扎抉擇,也正是我們深藏內心的少年情事。回到死前的那一晚,關羽終於跳脫了我執的視角,看到兄弟對他的思念、朋友對他的君子交誼,情人深埋於心的今生愛戀。於是關羽超然了,放下了,最終甘心的在伽藍寺當護法,實踐他對禪師的承諾。



我想,劇團是不希望我們帶著看著歌仔戲的期待,來欣賞這部作品的,因為它真的不是一齣歌仔戲,是一齣魔幻寫實的胡撇仔。正因如此,我上半場一直處於很辛苦消化的節奏,直到下半場我轉換姿勢觀賞,才能入戲。

本劇以搖滾歌仔戲為號召,希望大家感覺不一樣的歌仔戲,我本來以為會有後場/band,但表演時是放卡拉配唱。音樂還不錯,味道偏布袋戲曲風,但那個MIDI的混音讓音樂質感被拉低了,特別是仿電吉他的音色的地方。少了鑼鼓點或爵士鼓的拍子,年輕演員走音錯拍得非常嚴重,全場只有梁團長跟音樂劇小公主林姿吟還能HOLD得住。林姿吟讓我非常驚艷,第一次看到他的演出,聲音表情非常好,歌聲又清亮,我會很想看他的其他作品。縱使音樂已離開去傳統歌調的曲韻,但我還是可以感覺到傳統都馬的敘事風格,特別是關羽自述時。


梁團長的文字能力優秀,我驚艷於他的文采,或故事或文字。不曉得節目冊是不是梁團長執筆的,是我看過所有歌仔戲團素質最高的節目冊,不只是印刷與紙藝的精美(跟CD專輯一樣精緻),文字內容也是優質,我看了半天只有封底最下方工作人員的列名,字"打成字募,這個小小錯而已。這部戲的文案與包裝,已經進入了文創藝別的層次,有別於大部分跨界時的中體西用,借皮不借骨的skin deep.

再來談舞台與服裝,服裝我很喜歡,整體氛圍走莎士比亞與現代工業風,沖淡了三國歷史深長厚重,如此設定有助魔幻寫實的場景穿越,是一種後現代的錯置,一切都是假設的場景,但情感卻又如此真實。而圓形的小舞台有很好的環視感,卻也讓本戲僅存的歌仔戲味廢去了大半武功。我認為全戲只剩下身段還保有戲曲味,但小圓形舞台囿於空間與高度落差,幾乎是讓演員自廢武功,只剩下比手畫腳的身段,枉費劉冠良一身功夫,我本來很期待穿得像神鬼奇航強尼戴普的他能翻個幾下,展現戲曲身段的俐落美。

最後,只是我私人的建議,希望不會冒犯劇團。尚和的精神不斷的前進更新,走的比誰都快,但歲月也比誰都更無情,身體與容顏必須很費力的追趕,夕陽日斜。太陽可以是世界的中心,但太陽也可以映照出月色的美麗。這部精彩的作品,倘披落在青春的身上,應是燦爛不止。這一點,也不是尚和的獨有難題,全歌仔戲界都面臨到傳承的難題;在演員,在觀眾。


(下次關羽或許可以不要從頭到尾都是這麼用力的生氣,好幾次我都誤以為紅孩兒上身XD

星期一, 9月 21, 2015

薪傳歌仔戲團-王魁負桂英(桃園藝文廣場)



薪傳歌仔戲團-王魁負桂英(桃園藝文廣場)

我記得第一次看薪傳的戲,是藝生發表會在大稻埕九樓,戲碼為三娘教子折子,廖老師的三位藝生都有演出,我當時不是很認識他們,只覺得怎麼哭得這麼悲。之後每年我都固定看一兩齣薪傳的戲,看完就會告訴自己,傳統戲就是有他的樣子,要懂得欣賞廖老師用心安排的身段與曲牌。

王魁負桂英是薪傳的招牌戲碼,也是廖老師傳承課程的重要教材,我對這戲有特別的情感,因為我學戲的第一個本,就是王魁負桂英,所以我很樂於看不同主角的表演,以及戲中隨著台上演員唱念劇本。我很喜歡這部戲,因為這戲(薪傳版)集合所有我對歌仔戲的鍾情元素:滿滿的都馬調、生旦愛情戲/翻臉戲、冤魂戲、細緻身段、豐富曲牌。所以當有人跟我說他不喜歡這戲時,我覺得應該是他沒看到好的版本。

薪傳的王魁負桂英演了非常久,演到現在的育成版,雖然主角一直更替,但昨天在桃園藝文廣場的演出,真是非常成熟。這樣精彩的演出,並不是架構在少數天王天后的明星鎮場,而是劇團整體的默契與演員的勤勞努力。張孟逸的焦桂英當然是我不辭距離前往桃園的理由,但其他20來歲的年輕演員在台上也無生澀羞怯,努力的要跟大師姐在同一個舞台上相互襯托拉抬,毫不遜色。讓我幾乎忘了,台上這些孩子才只是剛畢業不久,還在附設劇團磨練學習的小妹妹。整場戲看下來,真是很令人感動。對了,昨晚的大古真是的有夠帥,我雖然想帶可憐的桂英回家,但少女心發作,更想跟正賢回家XDDDDD

孟逸老師花正綻放,他的戲曲美正是顛峰時刻,很難不著迷他的演出,如果你是一個旦控。我們雖然很渴望美麗的生旦戲,但在薪傳近期缺乏夠力頭手生鎮團的狀況下,張孟逸的亮眼表現更容易被看見,撐起這個舞台。總之他就是好美好美,怎麼可以這麼優雅,廖老師的氣質完全繼承~



大古自從演完秦始皇後就瘦了一圈,穿著白袍騎馬的正賢非常的帥氣,基本功底紮實,身段俐落有力,是少數在舞台上能這麼討喜的乾生。



江亭瑩跟我上次看萬古流芳時又不一樣了,少了嬰兒肥與呆萌,眉宇神情間多了沈穩,他那個古意臉演起負心的王魁,也像樣子了,我彷彿看見小生養成日記,一個小生要轉成大人,就是透過不斷的歷練與歷練。我覺得江江應該取個藝名,像陳禹安改名後就是不一樣的感覺。



其他的年輕演員也很優秀,鄭芷芸飾演老鴇跟陽版桂英兩個大反差的角色,都演得精彩,海神廟的都馬調也唱得很好,充滿潛力。這場所有演員都唱在水準上,在外台演出,反而覺得沒有在內台來的緊張,表現更穩定。但也很有可能外台干擾多,觀眾專注在台上的表演,所以演員唱的瑕疵都被忽略。

這是一部內台精彩,外台也好看的戲,上一次讓我有這樣感覺的是牛團的范蠡獻西施。散場後我就去買李三娘的票了,這戲有催票作用耶,薪傳真的是一個讓人感動的劇團。但可不可以,孟逸老師這麼操,昨天的他看起來有點操過頭,他六天後還要上城市舞台生子,很心疼。

世事黑暗
甘講連神也不公正
連你也看我這個煙花女子目地輕...”












星期日, 9月 20, 2015

2015 河洛歌子戲:鳳冠夢- 風雨故人來


寫這篇文章前,先感謝每一位用心促成本次演出的人,舊戲重演、卡司再現,一場恰如其分的演出。2010彼岸花之後,誰想得到鳳冠夢有機會能在舞台上演出。散戲時看到劉老闆,直想跟他道感謝。

很長時間已經沒有新的經典生旦組合出現,正因如此,河洛的金童玉女同台永遠都是戲迷的想念,我們想念功力相稱、外表般配、精彩對演對唱,相互拉抬的生旦,雖然沈生/春娘這角色對這兩位老師來說根本就是小菜一碟。

除了男女主角之外,所有的卡司跟舊版鳳冠夢已全然不同,即使如此,也不覺得太大違和,舊版演員老道,但新版演員演起來,也另番風味。郭春美天王小生帥氣風采依舊,石惠君天后小旦靈動活潑,陳禹安蓄勢待發,羅文君火侯已足戲感飽滿,其他演員也都表現出色。整體而言,老幹新枝,恰如其分。儘管還是看得出來,有人排練不夠就上場,在這個群星競技的舞台,誰疏於練習,一覽無遺。

主打河洛金童玉女組合,選鳳冠夢是一個非常好的決定,不論故事的結構、場景道具的需求,主要演員的排練時間,這樣的一個小品,非常適合河洛在大稻埕演出,用最經濟便捷的方式,達到觀眾的期待。

雖然我是為了娘子去的,去了之後也還是只看娘子(誤)。惠君老師一出場,十五年前的春娘彷如昨日再現,幾乎讓人忘了時空,惠君就是很會演這種的,而且我好害怕之後看不到XD. 春美帥哥出場還是很帥(身材保持的有夠好,到底有沒在吃???),但這次的沈公子真的很憂鬱,感覺家仇比十五年前更慘更加倍,從頭到尾都帶著憂鬱哀愁,娶了美嬌娘還是很不錄。

另一個亮點就是反串小旦的陳禹安,河洛這麼用心的安排這個梗,不講一下好像對不起他們。其實陳禹安小扮相不錯,比起很多小生反串會讓人從椅子上跌下來,禹安小旦其實不差,但英氣跟動作實在很難讓人忘了他的小生本色,那兩個大眼睛估路估路,實在是把李家大小姐演得太聰明了,很違反戲劇那個無腦又虛華的千金本色。小生轉小旦,轉得好又妙,轉完後大紅特紅的,就是許大娘子跟孟逸老師了,還好這兩個人有轉行當,不然實在是戲曲界的大損失。

戲曲界事多,很多內情我們無法曉得也無法評判,但看到今日名角感念河洛彼時栽培、回應知遇之恩,風雨故人來,交互對照,滋味萬千。


星期四, 6月 25, 2015

不只一哩路 - 建立歌仔戲影音匯流收費制的可能

今天在ptt看到一篇戲迷的文章,除了想到自己好久沒有去ptt發文,看到有人願意多談一些產業的周邊配套,還是挺開心的。本人秉持著 "花痴有時、蕭話有時、政魔有時、產經有時"的精神,為各位服務。

由於尚未正式取得原作者的同意,所以只引用連結,不貼文字,大家可以看一下我是針對什麼題目做回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

不只一哩路 - 建立歌仔戲影音匯流收費制的可能


影片線上/串流化是一個最符合時代趨勢的作法,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。美好的願景實現前,有幾個點可以大家思考的。

一、趨勢化的收看方式,適合新時代的觀眾,畢竟數位技術有些許的操作門檻。那麼,現在歌仔戲的主力群眾年齡群是?

這麼多年的看戲經驗累積,目前幾個天團在城市舞台、兩廳院演出時,台下群眾的平均年齡應該大於45歲。不要問我數據怎麼來,純粹是目測,45歲可能是一個樂觀的數字。七年級的我,已經接收了好幾次長輩觀眾的驚訝表情,"少年人你竟然也愛看歌仔戲喔?"親愛的阿嬤,我不是少年人了,並且少年人看歌仔戲真的不要這麼驚訝,我認識一狗票少年人比我還Crazy...

歌仔戲觀眾的高齡化這個現象就跟台上成名的角兒一樣,目前中生代約50歲之後才能獨霸一方,40歲之前都算新生代(這不禁讓我想起國內某政黨的新生代平均年齡為40多歲...)新生代觀眾與演員斷層不禁讓我感覺焦慮,20年後誰來演,誰來看?我只有在春風、奇巧的場子,才會看到滿場的年輕人。

簡單說,線上串流收看方式,囿於觀眾年齡之故,目前即使推出,使用率也不會很高,還需要等個幾年。

二、平台商的建立與投入是關鍵

每一團都要做自己的平台,是不可能的事,應該利用現有平台與頻道,將自己的內容上線,畢竟平台的架設成本很高,加上歌仔戲劇團對於數位平台的熟悉度有限,他們需要專業的平台商來協助這事。前提是,得讓劇團看得到獲利可能。

以目前播出公演場的兩大頻道為例,人間衛視與公視,定時與不定時的播出各大劇團的公演劇目。我猜測,人間衛視應該是付公播費給劇團或代理商,公視應該是用免費拍攝後製來交換限期的播映權。前者的方式,劇團可直接獲得小筆收入,後者的方式,劇團節省了拍攝與後製等6位數的成本,並且借強勢頻道拓展知名度,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實際收益。

再講一個曾經做過但失敗的案例,就是mod的上架。大家應該都不曉得mod曾經上架過河洛的歌仔戲吧,但我曉得,因為那陣子我看得非常快樂。沒錯,是付費的,好像三天70元。

其實,三天70元很貴。請先不要罵我沒良心,因為河洛的dvd平均單價為200多元(平裝版),我只要花70元的3倍,就可以獲得300-3000倍以上的擁有天數,相較之下,dvd是不是很划算呢?當然,不是每個劇團都跟河洛一樣佛心來的,目前的大團dvd平均是600-1200元,我認為這還算是個合理的價格,如果你所追求的是一個終身擁有的概念。當然我曉得你看戲,也不一定是要追求終身擁有......

三、使用者付費概念
既然承上提到了付費與擁有,就無法不談使用者付費這事,因為,看歌仔戲要花錢這件事,並不是一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。從免費看到千元起跳的國家劇場,這個觀賞成本實在差很大,所以我們要感恩台北市、頌讚台北市,給了我們一座大稻埕戲苑,我認為這是近年來,政府對於歌仔戲推廣與維護,做的最好、最成功的事之一。

有了大稻埕,台北的戲迷有了家,有了精神的依托,內台戲的精神好像又回來了,戲苑以一個親切的價格,讓不同戲班輪流登場,讓看戲成為一種期待與習慣。除了職業劇團的演出,社教館也大力支持各種實驗劇場的可能,傳藝課程的推廣。不好意思,請容我再用幾個字的篇幅工商服務大稻埕,這裡不只戲迷要來,你也需要帶你的外國友人來,就像你去紐約百老匯或倫敦皮卡狄理要看歌劇一樣,是很棒的跨文化體驗。

回來再談,收視付費概念,至今都還沒有被正確與完整的建立。台灣本來可以有很好的機會,自從美國301法案之後,台灣對於版權的概念相對重視,但海峽隔壁的線上視頻實在太強大,春風吹又生,人性很難在這種免償使用的誘惑下全身而退。我想,我們離終點的距離,可能不只一哩路。

但也不是這麼悲觀,我覺得離原po大大這個願望的實踐,不會非常遠。因為5年前,我們也沒想到Nokia帝國會一夕傾圮,去年此時,我們也不知道紅茶會連92元都沒人要。沒有不能做到的技術,只有不合用的mode。雖然還有很多技術問題待討論,但關鍵絕對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概念問題。

人要造浪是困難了一點,但做好預備,等候浪來,好像可行些。






星期一, 6月 08, 2015

許亞芬歌仔戲團- 秦始皇 千古一帝

每個團長的心裡都有一個魔戒。

因為上一部慈悲三味水懺編導的精采與優秀,加上秦始皇-千古一帝,這樣難駕馭的主題,氣魄的登上國家戲劇院的殿堂,許亞芬睽違多時的公演,叫人滿懷期待。

秦始皇,也算還不錯,為什麼我們聽到非常兩極的評價?這使我想到去年「牛郎織女」的故事。戲迷對這兩位許久不見的小生重登大型劇場感到興奮,一個是創團作品的全力一搏、一個是蟄伏多年再攀登峰。兩人背負著只許成功的沈重壓力,千斤之重如同劇中嬴政的那襲帝服,壓得人四肢僵硬,肢體與目光都只落在心中想望的事要讓大家驚艷一場。

我的確對於秦始皇一劇充滿了驚艷。氣勢磅礡的配樂、花俏華麗的唱腔、滿溢著改編的曲式、龐大的演員陣容、劇場寫實氣氛的營造等,凡此種種都告訴觀眾,我們的技巧很高超成熟。所有元素拆開分看,的確是很不錯的製作,但合在一起後,就只有滿一個字。

當所有東西都做滿了,要問的是,觀眾的空間在哪裡?觀眾跟這齣戲能有什麼互動?180分鐘之長,台下的觀眾唯一能做的,就是看著這個團隊盡情炫技,觀眾接收不到編劇要跟觀眾對話的東西,觀眾也鮮有反思的空間。看完一場華麗的舞台秀後,想問的是,這戲到底想跟我們說什麼?承受劇本蒼白之說的編劇大人,這個沈重的罪名也是一場冤獄嗎,還是你被盜帳號了???

我曉得大家過不去的點就是,為什麼不好好說一個故事呢?

要回答這個問題,可能要回到團長或製作人本身,你們想讓觀眾看到什麼?團長的答案,決定了這個戲的基調。許亞芬歌仔戲團,想讓觀眾覺得你們是如何的一個團/團長/演員。如果觀眾扣緊我這個命題來思考,或許秦始皇一劇就完成了他的使命,徹底的貫徹了團長/製作人賦予他的任務。就使命必達來說,他其實沒這麼差。

如果你執著於跟本劇對話,這部戲跟你是註定無緣,因為看起來他並沒有想講什麼話,溝通什麼概念(如果我誤會的話,很抱歉)。他看起來只是要讓你曉得,我們的團隊可以在戲曲與舞台技巧的經制度上,做到這麼棒的程度。

作為一個長期看戲的觀眾,我自己還是有幾點想表達的,且容我歌頌與吐槽。

鐵血大秦,可能其實是鐵血亞芬,一人意志貫徹,功/過留給後人評(但劇本的立場是,功大於過)。許亞芬以其獨特的美聲花腔風格,為歌仔戲的曲調/音樂開出獨特,但許團的作品始終拉不出浩大聲勢。許團的戲以什麼獨步江湖呢?除了阿芬,還是阿芬。

始皇頌,有可能是亞芬頌,到底大家拜的是嬴政還是亞芬,我一度很感覺錯亂。台上的又像嬴政,又像亞芬,嬴政接受眾人尊崇,但對於身邊親人臣民,總還是拉出難以加溫的距離。阿芬團長這麼多年不管演什麼劇目,始終都像是在演自己。

若有似無的阿房,也代表了生旦戲註定不是這團的主軸與靈魂(想看生旦戲可以你直接出門了),女性角色與議題從來都不是這團關注的題目。那這團的靈魂關注什麼,其實我也真的不大曉得。

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相框(前舞台的架框),代表了設計舞台的人,對於國家戲劇院非常陌生,完全不曉得這樣的設計影響了將近 1/3觀眾的視角,是一個忽略觀眾接受與互動的作品;見微知著,架框如此,全劇亦是。

充滿實驗性的音樂,是我非常激賞的。雖然有很多曲調真是改的連他媽媽的不一定認識他,但我是很可以感受到改編所需要的深厚功力,不論你聽得喜不喜歡,我是很期待他出CD。我對這團最欣賞的地方,就是團長本人對於唱腔與曲調的用心。我對於花腔OK,但是這種花腔,可以跟他配上的,真的也是很少(目前惠君老師是我聽過搭起來最OK的)。


最後我想跟所有團長說的,團長或小生的確是劇團最關鍵的靈魂,但演員間彼此是會互相拉抬的,留些空間給你的團員,若團員表現得當,全劇充滿劇力,大大加分;倘若有不足,也成就了提攜美名。世界也不全然是圍著一個人打轉的,或許各位團長,可以試著拿下你的魔界,所有的一切或許會不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