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6月 25, 2015

不只一哩路 - 建立歌仔戲影音匯流收費制的可能

今天在ptt看到一篇戲迷的文章,除了想到自己好久沒有去ptt發文,看到有人願意多談一些產業的周邊配套,還是挺開心的。本人秉持著 "花痴有時、蕭話有時、政魔有時、產經有時"的精神,為各位服務。

由於尚未正式取得原作者的同意,所以只引用連結,不貼文字,大家可以看一下我是針對什麼題目做回覆。

-------------------

不只一哩路 - 建立歌仔戲影音匯流收費制的可能


影片線上/串流化是一個最符合時代趨勢的作法,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。美好的願景實現前,有幾個點可以大家思考的。

一、趨勢化的收看方式,適合新時代的觀眾,畢竟數位技術有些許的操作門檻。那麼,現在歌仔戲的主力群眾年齡群是?

這麼多年的看戲經驗累積,目前幾個天團在城市舞台、兩廳院演出時,台下群眾的平均年齡應該大於45歲。不要問我數據怎麼來,純粹是目測,45歲可能是一個樂觀的數字。七年級的我,已經接收了好幾次長輩觀眾的驚訝表情,"少年人你竟然也愛看歌仔戲喔?"親愛的阿嬤,我不是少年人了,並且少年人看歌仔戲真的不要這麼驚訝,我認識一狗票少年人比我還Crazy...

歌仔戲觀眾的高齡化這個現象就跟台上成名的角兒一樣,目前中生代約50歲之後才能獨霸一方,40歲之前都算新生代(這不禁讓我想起國內某政黨的新生代平均年齡為40多歲...)新生代觀眾與演員斷層不禁讓我感覺焦慮,20年後誰來演,誰來看?我只有在春風、奇巧的場子,才會看到滿場的年輕人。

簡單說,線上串流收看方式,囿於觀眾年齡之故,目前即使推出,使用率也不會很高,還需要等個幾年。

二、平台商的建立與投入是關鍵

每一團都要做自己的平台,是不可能的事,應該利用現有平台與頻道,將自己的內容上線,畢竟平台的架設成本很高,加上歌仔戲劇團對於數位平台的熟悉度有限,他們需要專業的平台商來協助這事。前提是,得讓劇團看得到獲利可能。

以目前播出公演場的兩大頻道為例,人間衛視與公視,定時與不定時的播出各大劇團的公演劇目。我猜測,人間衛視應該是付公播費給劇團或代理商,公視應該是用免費拍攝後製來交換限期的播映權。前者的方式,劇團可直接獲得小筆收入,後者的方式,劇團節省了拍攝與後製等6位數的成本,並且借強勢頻道拓展知名度,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實際收益。

再講一個曾經做過但失敗的案例,就是mod的上架。大家應該都不曉得mod曾經上架過河洛的歌仔戲吧,但我曉得,因為那陣子我看得非常快樂。沒錯,是付費的,好像三天70元。

其實,三天70元很貴。請先不要罵我沒良心,因為河洛的dvd平均單價為200多元(平裝版),我只要花70元的3倍,就可以獲得300-3000倍以上的擁有天數,相較之下,dvd是不是很划算呢?當然,不是每個劇團都跟河洛一樣佛心來的,目前的大團dvd平均是600-1200元,我認為這還算是個合理的價格,如果你所追求的是一個終身擁有的概念。當然我曉得你看戲,也不一定是要追求終身擁有......

三、使用者付費概念
既然承上提到了付費與擁有,就無法不談使用者付費這事,因為,看歌仔戲要花錢這件事,並不是一個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概念。從免費看到千元起跳的國家劇場,這個觀賞成本實在差很大,所以我們要感恩台北市、頌讚台北市,給了我們一座大稻埕戲苑,我認為這是近年來,政府對於歌仔戲推廣與維護,做的最好、最成功的事之一。

有了大稻埕,台北的戲迷有了家,有了精神的依托,內台戲的精神好像又回來了,戲苑以一個親切的價格,讓不同戲班輪流登場,讓看戲成為一種期待與習慣。除了職業劇團的演出,社教館也大力支持各種實驗劇場的可能,傳藝課程的推廣。不好意思,請容我再用幾個字的篇幅工商服務大稻埕,這裡不只戲迷要來,你也需要帶你的外國友人來,就像你去紐約百老匯或倫敦皮卡狄理要看歌劇一樣,是很棒的跨文化體驗。

回來再談,收視付費概念,至今都還沒有被正確與完整的建立。台灣本來可以有很好的機會,自從美國301法案之後,台灣對於版權的概念相對重視,但海峽隔壁的線上視頻實在太強大,春風吹又生,人性很難在這種免償使用的誘惑下全身而退。我想,我們離終點的距離,可能不只一哩路。

但也不是這麼悲觀,我覺得離原po大大這個願望的實踐,不會非常遠。因為5年前,我們也沒想到Nokia帝國會一夕傾圮,去年此時,我們也不知道紅茶會連92元都沒人要。沒有不能做到的技術,只有不合用的mode。雖然還有很多技術問題待討論,但關鍵絕對不是技術問題,而是概念問題。

人要造浪是困難了一點,但做好預備,等候浪來,好像可行些。






星期一, 6月 08, 2015

許亞芬歌仔戲團- 秦始皇 千古一帝

每個團長的心裡都有一個魔戒。

因為上一部慈悲三味水懺編導的精采與優秀,加上秦始皇-千古一帝,這樣難駕馭的主題,氣魄的登上國家戲劇院的殿堂,許亞芬睽違多時的公演,叫人滿懷期待。

秦始皇,也算還不錯,為什麼我們聽到非常兩極的評價?這使我想到去年「牛郎織女」的故事。戲迷對這兩位許久不見的小生重登大型劇場感到興奮,一個是創團作品的全力一搏、一個是蟄伏多年再攀登峰。兩人背負著只許成功的沈重壓力,千斤之重如同劇中嬴政的那襲帝服,壓得人四肢僵硬,肢體與目光都只落在心中想望的事要讓大家驚艷一場。

我的確對於秦始皇一劇充滿了驚艷。氣勢磅礡的配樂、花俏華麗的唱腔、滿溢著改編的曲式、龐大的演員陣容、劇場寫實氣氛的營造等,凡此種種都告訴觀眾,我們的技巧很高超成熟。所有元素拆開分看,的確是很不錯的製作,但合在一起後,就只有滿一個字。

當所有東西都做滿了,要問的是,觀眾的空間在哪裡?觀眾跟這齣戲能有什麼互動?180分鐘之長,台下的觀眾唯一能做的,就是看著這個團隊盡情炫技,觀眾接收不到編劇要跟觀眾對話的東西,觀眾也鮮有反思的空間。看完一場華麗的舞台秀後,想問的是,這戲到底想跟我們說什麼?承受劇本蒼白之說的編劇大人,這個沈重的罪名也是一場冤獄嗎,還是你被盜帳號了???

我曉得大家過不去的點就是,為什麼不好好說一個故事呢?

要回答這個問題,可能要回到團長或製作人本身,你們想讓觀眾看到什麼?團長的答案,決定了這個戲的基調。許亞芬歌仔戲團,想讓觀眾覺得你們是如何的一個團/團長/演員。如果觀眾扣緊我這個命題來思考,或許秦始皇一劇就完成了他的使命,徹底的貫徹了團長/製作人賦予他的任務。就使命必達來說,他其實沒這麼差。

如果你執著於跟本劇對話,這部戲跟你是註定無緣,因為看起來他並沒有想講什麼話,溝通什麼概念(如果我誤會的話,很抱歉)。他看起來只是要讓你曉得,我們的團隊可以在戲曲與舞台技巧的經制度上,做到這麼棒的程度。

作為一個長期看戲的觀眾,我自己還是有幾點想表達的,且容我歌頌與吐槽。

鐵血大秦,可能其實是鐵血亞芬,一人意志貫徹,功/過留給後人評(但劇本的立場是,功大於過)。許亞芬以其獨特的美聲花腔風格,為歌仔戲的曲調/音樂開出獨特,但許團的作品始終拉不出浩大聲勢。許團的戲以什麼獨步江湖呢?除了阿芬,還是阿芬。

始皇頌,有可能是亞芬頌,到底大家拜的是嬴政還是亞芬,我一度很感覺錯亂。台上的又像嬴政,又像亞芬,嬴政接受眾人尊崇,但對於身邊親人臣民,總還是拉出難以加溫的距離。阿芬團長這麼多年不管演什麼劇目,始終都像是在演自己。

若有似無的阿房,也代表了生旦戲註定不是這團的主軸與靈魂(想看生旦戲可以你直接出門了),女性角色與議題從來都不是這團關注的題目。那這團的靈魂關注什麼,其實我也真的不大曉得。

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的相框(前舞台的架框),代表了設計舞台的人,對於國家戲劇院非常陌生,完全不曉得這樣的設計影響了將近 1/3觀眾的視角,是一個忽略觀眾接受與互動的作品;見微知著,架框如此,全劇亦是。

充滿實驗性的音樂,是我非常激賞的。雖然有很多曲調真是改的連他媽媽的不一定認識他,但我是很可以感受到改編所需要的深厚功力,不論你聽得喜不喜歡,我是很期待他出CD。我對這團最欣賞的地方,就是團長本人對於唱腔與曲調的用心。我對於花腔OK,但是這種花腔,可以跟他配上的,真的也是很少(目前惠君老師是我聽過搭起來最OK的)。


最後我想跟所有團長說的,團長或小生的確是劇團最關鍵的靈魂,但演員間彼此是會互相拉抬的,留些空間給你的團員,若團員表現得當,全劇充滿劇力,大大加分;倘若有不足,也成就了提攜美名。世界也不全然是圍著一個人打轉的,或許各位團長,可以試著拿下你的魔界,所有的一切或許會不一樣。


星期六, 6月 06, 2015

唐美雲歌仔戲- 春櫻小姑



大家對於春櫻的喜好雖不缺我錦上添花一篇,但我覺得指出幾個點來,或許可以協助唐團持續抓到較精準的方向,大家也可以來聊聊。

春櫻如何比香火跟馭夫鞋來得更成熟?

因為演編導默契,在第三部戲已臻成熟。目前唐團的這個組合,是從去年三月馭夫鞋開始,由陳健星編劇、唐美雲導演,演員鐵三角、芳儀玫萍、鵬鵬等人。

唐老師口中頭殼內有珠的年輕編劇陳健星,經過馭夫鞋的初試、香火的挑戰後,編劇技巧在春櫻小姑這個他擅長的題材上大幅精進。陳編的心思細密,情感充沛,能為自己深愛的唐許配對量身設戲,自然是斟酌再三,用心加倍。他自己對於人世間情愛的體會,溫情、敬意、保惜等,在在滿溢作品之中,若演員演技或功力不足,則容易呆板或是矯情;因此,體會劇本、琢磨演技,演出自然且深刻,是接演陳健星劇本的最大挑戰。

看到春櫻導演是唐美雲,我是很驚訝,按照我的過去的記憶資料庫,唐老師的導演作品,通常都沒有給我太多的深刻點,問題大多是分幕之間的落差與不連貫,以及新意的缺乏。但春櫻小姑有非常多的亮點,包括序幕的呈現方式,謎樣的異族占卜師、夢境的回憶門等,帶著魔幻寫實風卻不感覺突兀,劇風自然天成,充滿實驗性又保有傳統戲曲的韻味,很是成功。我去年對於唐團的三大戲感到失望,鐵人般的團長到處軋戲,雖然上了舞台還是可以靠經驗與才華鎮台,但觀眾還是感受得到某些對戲不熟練與分心的狀態,再怎麼老練,演出就是缺少了靈魂。這次春櫻小姑,把我從脫團(離開唐團)的狀態又拉了回來。

其他的演員陣容,鐵三角自是不在話下,也是目前所有團中,最堅強的生旦丑組合。賣票進場,看到這三個演員同台飆戲,也就值得了。至於新生代,除了鵬鵬充滿了積極的演藝企圖心外,其他的都很符合大愛台的台性。年輕演員是否多挑戰一些邪魔內心戲,像碧桃花開那樣,會是不錯的訓練。

我以前與戲迷聊天時,大家都說唐團的戲跟開樂透一樣,你永遠不知道哪部好,哪部雷。大漠胭脂這麼精采,佛教戲這麼難以下嚥,燕歌行後的子虛賦很雷人,狐公子後的香火也有點讓人三條線。我真的不知道是為什麼,以前總覺得是劇本的關係。要把一個故事好好的說完,好像有點困難。

拍手,給春櫻小姑喝采,我一點都會不吝嗇。
雖然開演前我壓錯了盤X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