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5月 12, 2013

《天龍傳奇》的品牌建立:巨人身影下的前行

寫在正文之前:


本來打算等天龍的劇情展開多一些後(40集),再來就戲論戲。但5/10 陳亞蘭團長與觀眾live線上對談後,不但改變了我寫作的方向,更讓我在「理性一點」與「激情萬點」中左右為難,好害怕這篇文章會寫歪 XD

面對睽違10年的電視歌仔戲,除了心懷對歌仔戲的大愛來觀賞天龍傳奇,我更好奇孫悟空能在新時代裡翻出多大的跟斗,就如同我在fb留言給亞蘭團長的話:

「我們喜歡歌仔戲,對新時代的電視歌仔戲更是充滿期待(又怕受傷害),天龍一出,電視歌仔戲終於能在舊時代的明星與作品中,再前進一步。感謝亞蘭團長與團隊的用心,希望天龍不會見首不見尾、續有新作,我們可再與電視歌仔戲共證新頁。當然,該吐槽的,我們是不會客氣的啦!」

經過了週五的網際對談,我仍會一如本分的在ptt吐槽,但吐槽時我會帶上溫情與敬意,作為我對電視歌仔戲的感謝。


-----------------

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:
客人:「老闆我要一碗牛肉麵,可以加肉、加湯、加麵嗎?」
老闆:「那你可以點大碗的。」
客人:「可是我希望不要加錢。」
老闆:................. 

客人想要加的料很多,但CEO很為難,因為他展店的預算有限。目前要務就是先為這碗麵的口味定調,並積極加入獨門特色,再請個年輕人弄弄粉絲團廣告宣傳做活動,放個Coupon、新菜預告,廚師側寫等花招。為了要在市場中眾多優秀的產品中吸引眼球,增添特色創意,這次標榜麵體使用創新原料、牛肉調味得很花俏、湯頭喝起來有千年傳統全新感受。

這不是一碗老楊牛肉麵,而是老楊大弟子成家立業後的新品牌-天龍牛肉麵。某些吃慣老楊手藝的資深顧客光顧後,內心悵然若失,因為他們想去品的老楊牛肉麵不只是一碗麵,還有老楊相伴的那些年輕歲月。

親愛的客戶,您下次還光顧嗎?就看你想吃的是正宗老楊牛肉麵,還是去看老楊大弟子的新店在搞什麼鬼?餐廳除了吃飯還有很多附加價值,許多以主題氣氛為訴求的店,照樣紅翻天,因為分眾市場對產品開發的設定至關重要。當然,眼高手低又華而不實的門店,自會有市場機制淘汰它的。

天龍開播前,我說這劇對台灣電視歌仔戲的後續與否有重要意義,以目前台灣惡劣的電視環境、電視歌仔戲人才的斷層,天龍成功就是英雄,倘若不幸失敗,台灣的長篇電視歌仔戲將是萬劫不復(我覺得這樣講並不誇張)。

天龍有很優嗎?與其說天龍優,倒不如說他很真心,我們可以從這部片感受用心創作的生命力,至於是否為佳作,我想等本劇播畢再來談。

我對陳亞蘭團長的情緒,正如我對唐美雲團長的欣賞,唐團長十五年的努力大家看在眼裡,我認為舞台歌仔戲,目前沒有人比唐做過更多創新的跨越嘗試;他不僅是戲曲演員,更是戲曲藝術家。陳的作戰平台是電視,其技術與資金需求比舞台相比,恐怕不是成倍而已;陳不是戲曲藝術家,這也不是她自我設定的方向,但他的確帶著一夫當關的氣勢,此次就是要無中生有,把歌仔戲再帶回小螢幕。

戲迷網友過去曾經碎念陳亞蘭小姐,作為楊麗花接班人,不好好的演歌仔戲、傳承戲曲文化,不務正業跑去演長篇連續劇、主持綜藝節目,還到對岸"娛樂逗陣行"。我也聽到有很多人對於陳亞蘭歌仔戲團是否僅是曇花一現,感到懷疑?這十年,陳亞蘭小姐演藝生命豐富多姿。決定轉進大陸發展,更是他擴張技藝與能量積累的重要關鍵。此次再相見,天龍傳奇是其十年/二十年磨一劍、再現戲曲江湖的投石之作。

我非常喜愛20年前的歌仔戲,對天龍傳奇,我不願意一直拿舊作來比較,除了此舉讓人無法專注看戲之外,任憑我如何傷悲哀悼經典的逝去,這些天王明星也不會重出江湖,舊作也難以再續生命;如此糾結又杯具的事,我就別跟自己過不去了。因此,討論新作與新元素使用的積極意義,而非專注於與舊作對比,是我評介天龍傳奇的基本態度。

天王接班人的名號何其沈重,助力也,阻力也。20年楊團豐沛的歷練,滋養了演員陳亞蘭的戲曲生命。逐步離開大樹的遮蔽、保護,大步邁前,我們看到陳亞蘭團長的身影更加的立體了起來;似乎我們可以漸漸的,更清晰的,認出其身形樣貌、面容輪廓,靈魂精神。

5/10晚上的線上對談,我們不見綜藝主持人笑鬧急智,只見他謙沖真誠、不亢不卑、有進有度,細細說明每個用心的環節與決定。我們電腦螢幕前的這位藝人、戲曲明星,其生命風味散發出一種台灣人溫厚而勤懇的特質。

週五的晚上,我感覺網路戲迷的熱血沸騰、心正騷動。我們不是被楚雲天/龍霸天的電眼迷倒,而是被陳亞蘭內斂卻又無法隱藏的光芒,將心擄獲。可能很多人不解我們對歌仔戲的執著之處,但人生中總是有些令人心動的魔幻時刻,叫人為之意亂情迷。

為了翻牆回來live聊天,我竟然出動了3台電腦+1部手機!
---- 
吐槽鬼:如果陳亞蘭歌仔戲還有下一部或是長長久久,我建議團長快點去把自己的許秀年/林美照找出來吧,歌仔戲元素若沒有固定的銀幕情侶,要怎麼一直紅下去呢?我不認為李宣榕會一直跟你都馬調、情難斷下去耶。

本文獻給陳亞蘭團長、天龍團隊,與看戲知音人twoperafan板主 


星期六, 5月 04, 2013

《天龍傳奇》- 歌仔戲懷舊與創新的交集/焦急

本文增補:從5/6起,民視釋出《天龍傳奇》官方網路live收看方式,各位網友可透過合法管道即時收看本劇。雖然與本文不一定有關,但製播方有認真與觀眾互動的感覺,內心給他小感動了一下。

5/10 陳亞蘭團長將與觀眾一起線上看天龍直播聊天,這也算是電視歌仔戲破天荒了,有給他潮到。我稱此劇為新時代的歌仔戲,果然新。
聊天室網址http://goo.gl/N84Pn (僅當天使用)。

---

這兩週的感想簡單與大家分享。

太久沒有電視歌仔戲長篇播出,加上天龍的播出時間遲遲未定,懸宕多時,如此渴望又不可得的心,反而為天龍的開播凝聚了一股氣勢。開播日期的未決與陳亞蘭在中視主持節目的懲罰流言,不曉得是民視刻意的操作,還是無心插柳之作。戲迷期待與愛護的心加乘,開播的紅盤我認為是意料之內,續航力如何,得看天龍自身努力與楚家三父子的造化了。總之,商業劇以商業方式操作,是沒錯的。


開播之後,網友戲迷的討論多為圍繞在幾點:

1.  播出時間與長度:183030分鐘:
這是30年前歌仔戲的常態播出時間,但經過20年的物換星移,工作型態改變,看戲節奏調整,這是個適切的播出時間與長度嗎?我們或許可以問,有比1830更好的時段可囊括更大的收視群眾,又不會擠壓到民視目前其他節目的收視族群嗎? 目前1800意難忘、1900民視新聞、1930封神榜都有不錯的收視率,若天龍提前或是延後播出,對民視整體的營收有幫助嗎?商業電視台,殺頭生意有人做,虧本的生意是沒人做的。

天龍的基本盤目前是鎖定在高年齡層與家庭主婦,這也是過去楊團、葉團的收視族群。倘若延到2100之後播出,這個基本盤只有流失的可能,而無法收看1830的群眾多是青壯族群,此時正在加班或是塞在車陣中,也是目前在網路上抱怨播出時間不佳的觀眾。電視歌仔戲已經消失了10多年,看歌仔戲青壯族群有多少人,這還真不曉得,但這個族群神通廣大,善於利用新媒體,要看到本劇,應該是沒什麼困難。所以民視要調整的不是播出時間,應該是利用新媒體來獲得多族群的收益(我知道很困難...)。


除了《鳥來嬤》肥皂劇之外,請問現在還有什麼破億的製作每集是播放30分鐘嗎?改為每天1小時的播出,這個節奏大家買單嗎?若30分鐘不廣告播出,應該是很好的節奏,但目前台灣還沒有發展出不靠廣告營收的節目營運方式,所以我們只能委屈每天看預告自行腦補進度。在此要稱讚一下導演與剪接,目前的處理方法節奏明快、不拖沓,加上觀眾自行腦補的功力,與2.5小時的長壽八點檔相比,有清新感。


2.  新式歌仔戲的適應:
我們無法從片面的從網友意見探知其年齡、性別與職業。但顯然的,有一個族群對於主要演員陣容、新式曲調、身段表現、運鏡方式,表達了懷舊的情感(特別是曲調)。

天龍傳奇播出前,網友就點名希望能看到某些資深演員出演;播出後,天龍的新曲調更是大家討論的重點,希望能聽到過去楊團使用的曲調。本劇除了傳統的七字、都馬、雜念調等,其他有版權問題的曲調皆不使用,另以新調/改良調替代。帶著懷舊情感來看戲的觀眾發現歌仔戲的歌仔不是自己熟悉的路數,加上新演員用非傳統唱法詮釋,方大夢初醒,突然發現這不是一部懷舊歌仔戲(懷舊歌仔戲請訂閱twoperafan的頻道)。

天龍傳奇不是懷舊歌仔戲,是一部運用專業影視技術+新式演繹的當代歌仔戲,懷舊情只能從分解的元素去抓取而獲得滿足,本劇除了演員外,大部分的東西都是新的!而最令人拍案叫絕莫過於華麗新潮的服裝與誇張奇特的髮飾。我們暫不討論這點了,雖然我本人是很喜歡這個新潮。

我曉得很多資深戲迷對懷舊元素的缺乏感到不滿,可是我對天龍的期待,絕對不是想再看到一部紅塵奇英或君臣情深(甚至更早的作品)。我想要的更多,我對陳亞蘭團隊的期待更甚於此。是故,天龍各樣的突破與創新,且不論到位與否,都令我對歌仔戲的奮起充滿期待,生機勃勃。



3.  後續無人的窘況:
家母看完天龍片頭後,第一個反應不是開心於資深演員的陣容,反而感嘆的說:唉,20年後竟然還是這批人,有很大的斷層。

天龍的演員陣容一如其廣告所說的歌仔戲大團結,楊團、葉團與黃團的生旦大拼盤,這可是20年前完全無法想像的事。記得1990年前後,中視挖了一批楊團的小旦演出新戲,楊團長因此氣結;1992年狄鶯出現在台視演王寶釧時,也引起了一陣討論,哪裡想得到20年後有這個三國歸一統的大拼盤,演員陣容算是很豪華了。

但,這個豪華拼盤沒有新血?年輕演員除了李珞晴之外,我們看不到年輕的職業/科班歌仔戲演員,何況李珞晴還是臨時來救火的,本來班底沒有她。10年前君深情深時就大膽啟用了一批新演員,這些年來河洛、唐團、華藝等也培養了一批年輕人,其中不乏扮相佳、聲音佳的後進。或許這與製作人陳亞蘭這10年的轉向有關,大抵他是離開了歌仔戲界,更全方位的往綜藝、戲劇與主持發展。也正是因為他的全方位發展,此次才能聚集多方的製作技術進入天龍,畢竟電視歌仔戲的聲勢再造,一定得吸納更多跨界人才方能成其大。如果有下部戲,我私心期盼有更多年輕的科班演員進入團隊。
我自己想討論的點還有很多,包括劇本、演員、行銷、商業周邊等,目前只播了14集,或許等戲過半或播畢之後,再來聊聊吧。


看了2週,我認真的問自己,我對天龍到底有沒有愛?抑或只是對歌仔戲的大愛呢?過了10年,我真覺得天龍是部特殊的作品,不論是製作的時間、播出時的環境氣氛、演員陣容、後台技術等,這戲肯定是要留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