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12月 30, 2012

歷史劇《郭懷一》VS 歌仔戲《郭懷一》


今天要再回來談《郭懷一》嗎,非也。只是我文人本色,看到筆戰就會興奮,想去搬凳子跟爆米花來看戲。筆戰處處是,但歌仔戲界少見,就算做個記錄吧。

事情是這樣的,《郭懷一》演出後,藝術評論台有一篇評論如下:

黃佳文先生的論點是,歷史劇應該更忠於史實,各種族群的語言、服飾、習性都應該要考究,呈現手法應該要更細緻,《郭懷一》製作稍嫌粗糙。

《郭懷一》導演黃駿雄針對本文做了回應:

黃導演表示,在大稻埕戲苑有限的環境中呈現這樣的戲,實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他是盡力表現。並且他不認為多族群的戲碼就要安排大家都講不同的語言與身段,如果當場讓荷蘭人講洋腔洋調的台語,台下觀眾應該會笑翻。《郭懷一》的本質是歌仔戲,雖在創作自由多元的架構下,歌仔戲的本質語言還是不能缺少。

我對《郭懷一》的想法在前文已提過,不再多說。藝術評論台有兩篇《郭懷一》的評論文章,我轉了其中的一篇到我經營的G+社群上,沒轉錄的正是黃佳文先生的文章。

為什麼不轉錄呢?並非我護短,黃先生切入的點也是有道理,我同意其某部分的觀點。
但我再回思這部戲的本質與原點,不知道大家能否《郭懷一》團隊的心?

這部不是歷史劇,而是一部借歷史元素新創文化戲(偷渡信仰)。她是一部在400人劇場呈現的歌仔戲,不是民視耗資千萬的年度大戲。我們只能說劉南芳編劇雄心壯志,想告訴我們好多好多,這部可大大發展的劇碼,委屈了她的首演是在400人的中小型劇場裡面。

說到底,這就是一部歌仔戲,如果回到歌仔戲的本質與小劇場的規格來談《郭懷一》,希望"兩位"黃先生都可以舒坦一些。


--
寫完文章後才看到劉南芳編劇的文章,補個連結吧:
戲劇「異於史實」的必然性—談歌仔戲《郭懷一》的「史實」問題  劉南芳
http://0rz.tw/77uqR
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