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因為下了決心要來看看現在是在演哪一齣。
幾年前全台巡迴公演時,我對歌仔戲演出《路得記》很抗拒,感覺違和、不倫不類,連觀賞也不願意(偏見無誤)。最近下定決心要去瞧瞧這個福音歌仔戲班的底細,訂了12月初上演的劇碼《郭懷一》。
購票資訊:
看戲當然要做些功課,我也該好好認識這個基督徒戲班跟劉南芳 老師,不然我就太落漆,怎能說自己是愛歌仔戲的基督徒。
我可以接受寓真理於戲,好比把聖經故事改編成歷史故事,但要看波阿斯或保羅彼得穿古裝唱七字仔或都馬調,我需要再心理建設一下。但我不該對於沒看過的戲多做評論,所以對《路得記》的想法就講到此為止。
但歌仔戲與基督教,或是說歌仔戲與宗教,我常覺得保持距離,以策安全。
長期以來,外台歌仔戲與台灣廟會文化結合牽涉甚深,演出場地多在廟埕,劇目多神仙精怪題材。戲班生計多靠廟會酬神演出,歌仔戲與民間宗教的關係千絲萬縷。
宗教與戲劇雖是相生相載,但也有某些觀眾希望歌仔戲與宗教勸化保持若干距離,留給戲劇乾淨的藝術空間。就我所知,唐美雲歌仔戲團與許亞芬歌仔戲團近年來多演出佛教劇碼,目前在大愛台配搭演出。此舉雖獲得某些佛教信眾的支持,但也流失了許多喜愛藝術的觀眾,不願進劇場觀看此類劇碼。直到今年唐美雲以《碧桃花開》與《燕歌行》兩部非宗教劇再出擊,某些戲迷才再度回流入場,藝文界的評論也多持正面看待。宗教劇不是不好,只是傳教傳得太生硬,就讓人出戲不耐,也破壞了戲劇能移風易俗、傳道開示的功能與美好初衷。
正是上述原因,我對於歌仔戲與宗教的距離分寸該如何拿捏,內心總是戰兢。這其實是出於愛護信仰與愛護歌仔戲的疼惜之心,不忍她們因此受到批評攻擊。
但我似乎不該如此膽怯,未戰先降,棄守大片江山。
最近閱讀關於劉南芳 老師的資料與報導,如果我早些對劉 老師有認識,這些多疑多慮真是大可不必。劉 老師長期致力於學術研究、授課教書、劇本編寫,更身體力行的主持了一個歌仔戲班,具有豐富的外台公演經驗。她長期與歌仔戲資深演員相處,深知資深歌仔演員身上所承載的文化能量,近年致力於無文字的"活戲"保存行動,惟恐這項活技藝隨著演員的老成凋零而絕響於世。如此貼近土地與戲班的人,對傳統文化保留工作帶有如此使命感的人,我何必杞人憂天惶恐於這兩者嫁接後的面目呢?
另一個讓我想通的關鍵,就是歌仔戲強大的包容多元性質。
雖是百年戲曲,比起崑劇、京劇等,歌仔戲是非常年輕的劇種,我們現今所熟悉的曲調,身段、行當,都是這一百年來不斷吸收其他戲曲精華豐富而成的。歌仔戲100年來歷經內台、廣播、外台、電影、電視、現代劇場等各種不同演出場合,皆有調適變化。西元2000年以後,各劇團更是大玩西方劇本改編的遊戲,春美歌劇團更是其中玩的最火的。如此多元豐富的歌仔戲,豈無基督教福音的安身處?
下次再有人說歌仔戲很傳統,步調很慢,很old fashion,不妨請進劇場來看一次現代的歌仔戲。別的不說,向來以金光戲聞名的明華園令人印象深刻的白蛇傳,正是歌仔戲與時俱進多元豐富的面相
(插播:我很欣賞霹靂布袋戲的視覺特效與人偶塑型,霹靂的運鏡跟特效幾乎可以打死一堆戲劇製播單位。)
寫於此,該停筆了,我所知所看的極其有限,待我更多用功與實踐後,再與大家分享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