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11月 25, 2012

2012楊麗花終極大戲-薛丁山與樊梨花 觀後感








一張票,盡現歲月無情匆匆。

只要楊麗花在的地方,他永遠都是萬眾矚目的主角。


1995年雙槍陸文龍在國家戲劇院演出時,萬人空巷,紀念堂廣場架起了轉播設備,廣場滿是人,這些人都是來看楊麗花的。楊麗花帶著許秀年,身著華麗的特製戲服謝幕,場面盛大,我們依舊可以從發行的dvd看到這歷史畫面。昨晚的公演,楊麗花換上更比17年前更絢麗的華服,在小巨蛋的舞台,與愛護他的數十年的戲迷再度相逢。舞台服裝,華麗依舊,只是歲月無情太匆匆。再見楊麗花,滄海桑田。

2012薛丁山與樊梨花,若非帶著花迷懷舊同樂的心情,看這部戲,心有不忍。而不忍心的豈止是戲,巨星生命的衰老也叫人不忍多睹。

1988年電視版薛丁山與樊梨花,長度約38集,故事開始於兩人從師學藝、比武論藝的一面之緣。全劇架構於薛丁山平西的歷史背景,依序展開三擒三縱、三休梨花、三請梨花的生旦愛情戲,劇情亦有薛家勇將與西涼的軍事攻防,以及丁山梨花兩人弒父的家庭悲劇。劇作層次之完整,上至國仇家恨,下至私人情愛,無一不包,至今仍是我最喜愛的楊團作品之一。

經典戲碼搬上小巨蛋,120分鐘內要演完,因此劇本專注於薛樊兩人的對手戲(不講愛情戲,因為這對師徒的愛意並不濃XD),從三擒三縱開始,結束於丁山詐死,跪妻求和。


因為過度簡化兩人的愛情故事,無法細敘中間的重重誤會,以致本劇第三幕丁山在洞房內吃醋翻臉後,風雲變色的太快,不熟悉故事的人可能會被薛丁山怎莫名奇妙的休/殺妻搞得一頭霧水?是的,這部戲最大的問題就是過於簡化,轉折太快,但情節鋪陳不夠,以致太多的莫名其妙。


縱使如此,透過旁白與唱詞等方式,依舊是能簡潔扼要的交代劇情。但楊團長最出名的就是不照劇本的即興演出,電視時期就是如此,也常有奇佳的效果。可能是這個緣故,本劇除了唱詞之外,所有對白都是沒有字幕的,以利即興演出。但演員如果咬字或口條不清晰,觀眾看戲很費力,特別是在小巨蛋這個空曠又收音不佳的場地。

這一部戲,就是從電視搬出來的,人物對白幾乎是相差無幾,好幾度我閉著眼睛都能一字不差的跟著薛丁山念出他的台詞,欠缺新意。電視歌仔戲的特質,唱腔預錄、字幕清晰、近身鏡頭,在這場戲裡全無用武之地,電視演出的優點,在這反倒成了缺點。電視歌仔戲演員上舞台,現場演唱所需要的聲音穩定度,身段肢體的節奏與感染力,成了最嚴峻的考驗。大家都等著看楊麗花粉墨登場,但期待越高,失望就可能越大,除了年歲漸高的事實擺在眼前,舞台表演畢竟是一種專業,臨陣磨槍只能唬唬那些看熱鬧的。何況這10年來,許多優質劇團不斷的在劇場耕耘,觀眾長期在劇場藝術的浸潤下,已經從看熱鬧轉為看門道了。因此很多時候,我都只盯著巨蛋前方的銀幕,把本劇當作電視版來端詳,以此轉換心情繼續欣賞。

看楊麗花,也要看楊團班底。楊麗花與陳亞蘭是重頭戲,那亞蘭小旦的表現如何呢?公演前我就看到很多網友對於陳亞蘭演小旦沒信心,更惡毒者還說怕看到紅頂藝人般的表演。


陳亞蘭雖然之前有演過小旦(新洛神,郭笑),但演第一女主角可是頭一回,而此時他也已經47歲了。前面的歲月都是當家的副生,陳亞蘭的樊梨花雖然是比不上我們心目中的許娘子,但可以看得出來他非常用功,眉宇神情間已流露小旦的嬌羞神情,走路也有婀娜搖曳,蓮花碎步。雖然有時不小心還是會腳開開,武打時小生模樣又給他跑出來;生旦團圓兩相依時,硬是比老公薛丁山高了點,但我還是要給這個演了30年小生的樊梨花最大的肯定,何況他已經十年沒有專職演出歌仔戲,都在對岸討生活(不算天龍傳說),短時間內要演好小旦,甚至要替代萬千觀眾心中許秀年版樊梨花的美好印象,豈是容易之事。

其他資深演員,小咪的精采演出大家有目共睹,與紀麗如兩人一搭一唱,應該是全場演出水準最穩定的一組。小鳳仙老師近來身體不好,出演老邁的程咬金,在嶙峋身影中帶著元氣數來寶,也是夠水準。吳由美與楊麗花一場母子對望的哭戲,唱得好極了,也是我覺得演得最好的段子之一。最可惜的就是許仙姬跟王蘭花沒有太多發揮的機會,許仙姬與王蘭花是台上少數十年來都持續公演的演員,舞台功底深厚,這次特地讓王蘭花來客串薛應龍,卻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,好可惜。但,這就是一部眾星拱月的戲啊!

雖是眾星拱月,卻喜見台上有3040506070歲等不同世代演員同台演出。30歲的李珞晴,40歲的王彩樺、陳亞蘭、紀麗如,50歲的許仙姬、王蘭花,60歲的小咪,約是70歲的小鳳仙、楊麗花。演員年齡前後橫跨40年,台灣歌仔戲的美麗雖一度藏身,但薪傳的工作始終持續。

1994年復興劇校歌仔戲科設立,歌仔戲開始有學院式教育養成的演員。有別於過去從小跟著戲班四處公演長大的學徒,第一批的學生如陳禹安、林芳儀、李珞晴等已逐漸嶄露頭角。10年之後,他們或可獨當一面,而我們也可觀察學院派演員是否能為歌仔戲文化開創新局,注入何種的新生命?

從小巨蛋回家的路上,我都哼著1988年電視版的主題曲,心中再次感謝楊麗花團長帶給我們美好輝煌的歌仔戲歲月。戲劇原本就是為了感動人心而存在,這個夜晚,我依舊感動無限,但感動我的不是白袍將軍薛丁山,而是謝幕時的一代巨星楊麗花,以及他帶給我的美好童年。


謝幕影片,再看還是感人。






2012楊麗花終極大戲-薛丁山與樊梨花 觀賞之前



晚上七點半公演,陸續人潮進入。

小巨蛋不是很好的表演場地眾所週知,場地大可以有較大的佈景陳設,以及容納較多人之外,我認為對觀眾來說,在小巨蛋看表演是一種災難,別的不論,巨蛋的音效與座位本就不是為了表演而設,遑論所有設計都不是從閱聽者角度而出發的(其他原因不多贅述)。




售票的舞台歌仔戲可以上這麼大的表演場地並且滿場(我目測約85),前排特區的票早早就售罄,在台灣,除了楊麗花團長,目前應該也沒有第二人。年近7旬公演還能吸引這麼多人,不曉得楊團長是否也是小巨蛋表演記錄中,最年長的藝人?

我前後左右都坐了頭髮花白,六、七十歲的老阿嬤們,他們開場前期待楊麗花歌仔戲團的神情,就跟年輕人期待看到偶像團體一樣,很是興奮。

我從B1特區進去,兩排都是滿滿的花籃花柱,多是預祝公演成功。我特別拍了一張,是本次缺席的許秀年娘子送的花柱,藉此安慰我遺憾的心,好像他這次也有參與一樣(催眠自己)。
 








沒有看到販售節目單或劇照書,只有一張薄薄銅板紙印刷的場次表與人物介紹。這麼大製作,並且富有紀念價值的一部戲,竟然沒有記錄書。很有可能是因為服裝一直拖到公演前幾天才製作完成,沒有時間拍劇照。日後劇照書有可能跟著DVD一起販售,畢竟表演的周邊產品還是有很大商機。

本劇開場利用電腦特效與眾多劇校學生跑龍套,呈現千軍萬馬的氣勢,非常過癮。當楊團長身著白袍,以二路元帥薛丁山之姿帥氣亮相,全場歡聲雷動,我們的楊麗花回來了!

公演第一天應該是太緊張,薛丁山一開口就唱得我膽顫心驚,畢竟歲月匆匆、韶華難留啊。一直演到第九幕,全劇最精采的靈前哭妻、兩人詐死,盡現楊麗花本色,這就是讓我們魂牽夢縈,風流頑皮又無賴的台灣第一小生啊。

1988年版的薛丁山與樊梨花,楊麗花與許秀年的演繹已成經典,日後李如麟與許秀年在三立廟口歌仔戲的演出,也難以脫離1988年楊許版的影子。今日這小巨蛋上演的第九幕,彷彿昨日重現,只是樊梨花變成了陳亞蘭,昔日陳亞蘭演的薛應龍換成了王蘭花。看著樊梨花陳亞蘭對著王蘭花喊薛應龍,24年前的客兄薛應龍正是自己所扮演的。

謝幕時,薛丁山與樊梨花穿著特製的謝幕服,服裝之華麗,手筆之大,也是前所未見。名編劇施如芳在其劇本書《願結無情遊》中提到,他母親覺得看歌仔戲最要緊的就是小生小旦戲演得好,還要有漂亮的戲服,就會看得開心了。對於華服這件事,楊團長從未讓我們失望而歸。

還沒看過本戲的人,觀賞時不妨留意幾個亮點,可以增加看戲的趣味:

1.製作單位所強調的電腦特效與舞台效果,看看歌仔戲注入科技後是否沒有走味?

2.陳亞蘭演出的樊梨花是否自成風格(小生味還在嗎)?

3.看戲時要體諒楊麗花已近7旬,以珍惜國寶的心來品味:P

4.楊團班底再回味:小鳳仙、許仙姬、紀麗如、吳由美等,加入了外借的小咪、王蘭花  、李珞晴等,楊團的原汁原味還保留多少?或有新火花?

5.劉文亮老師的編腔,與不能錯過的片頭曲楊麗花~歌~仔~戲~

6.2012舞台版與1988年電視版的相異(電視版太經典了,我無法擺脫XD

當然,本劇還是有很多可改善之處,畢竟楊團是電視歌仔戲的班底,電視演出與舞台公演有非常大的不同。昨晚的演出正好卡在中間,又似電視又像舞台劇,可說兩者優點兼具,也能說缺點兼備。

劇場演出受限於120-150分鐘,舞台與觀眾距離遙遠,演員除了肢體身段、表情聲調的強調,還需主導戲劇節奏、不拖不搶,如此觀眾方能有行雲流水之感受。這點上,楊團明顯的遜於長年深耕於劇場舞台的中小劇團。

衷心期盼今晚24日(六)場次的表現更好,更傑出。


現場快訊!楊團長說明年還會再製作一部大的戲公演

(至於落實度如何? 不知。畢竟君臣情深之後也說台視要再製撥新戲,等了好久都等不到。亞蘭姊的天龍傳說幾時要上,也是不知道。)

星期四, 11月 15, 2012

福音歌仔戲- 若即若離或亦步亦趨?

就是因為下了決心要來看看現在是在演哪一齣。


最近在追蹤劉南芳老師的資料,主要原因當然還是其掌團的「台灣歌仔戲班」,靈魂是福音戲班。


幾年前全台巡迴公演時,我對歌仔戲演出《路得記》很抗拒,感覺違和、不倫不類,連觀賞也不願意(偏見無誤)。最近下定決心要去瞧瞧這個福音歌仔戲班的底細,訂了12月初上演的劇碼《郭懷一》。
購票資訊:


看戲當然要做些功課,我也該好好認識這個基督徒戲班跟劉南芳老師,不然我就太落漆,怎能說自己是愛歌仔戲的基督徒。

不曉得大家是否跟我一樣,覺得歌仔戲搭聖經故事很詭異(我對明末清初那種天主教適地調和的路數接受度很低),就如某種我很難接受的考據說:八仙過海是西方傳教士渡海來台。

我可以接受寓真理於戲,好比把聖經故事改編成歷史故事,但要看波阿斯或保羅彼得穿古裝唱七字仔或都馬調,我需要再心理建設一下。但我不該對於沒看過的戲多做評論,所以對《路得記》的想法就講到此為止。

但歌仔戲與基督教,或是說歌仔戲與宗教,我常覺得保持距離,以策安全。

長期以來,外台歌仔戲與台灣廟會文化結合牽涉甚深,演出場地多在廟埕,劇目多神仙精怪題材。戲班生計多靠廟會酬神演出,歌仔戲與民間宗教的關係千絲萬縷。

宗教與戲劇雖是相生相載,但也有某些觀眾希望歌仔戲與宗教勸化保持若干距離,留給戲劇乾淨的藝術空間。就我所知,唐美雲歌仔戲團與許亞芬歌仔戲團近年來多演出佛教劇碼,目前在大愛台配搭演出。此舉雖獲得某些佛教信眾的支持,但也流失了許多喜愛藝術的觀眾,不願進劇場觀看此類劇碼。直到今年唐美雲以《碧桃花開》與《燕歌行》兩部非宗教劇再出擊,某些戲迷才再度回流入場,藝文界的評論也多持正面看待。宗教劇不是不好,只是傳教傳得太生硬,就讓人出戲不耐,也破壞了戲劇能移風易俗、傳道開示的功能與美好初衷。

正是上述原因,我對於歌仔戲與宗教的距離分寸該如何拿捏,內心總是戰兢。這其實是出於愛護信仰與愛護歌仔戲的疼惜之心,不忍她們因此受到批評攻擊。

但我似乎不該如此膽怯,未戰先降,棄守大片江山。

最近閱讀關於劉南芳老師的資料與報導,如果我早些對老師有認識,這些多疑多慮真是大可不必。老師長期致力於學術研究、授課教書、劇本編寫,更身體力行的主持了一個歌仔戲班,具有豐富的外台公演經驗。她長期與歌仔戲資深演員相處,深知資深歌仔演員身上所承載的文化能量,近年致力於無文字的"活戲"保存行動,惟恐這項活技藝隨著演員的老成凋零而絕響於世。如此貼近土地與戲班的人,對傳統文化保留工作帶有如此使命感的人,我何必杞人憂天惶恐於這兩者嫁接後的面目呢?


另一個讓我想通的關鍵,就是歌仔戲強大的包容多元性質。

雖是百年戲曲,比起崑劇、京劇等,歌仔戲是非常年輕的劇種,我們現今所熟悉的曲調,身段、行當,都是這一百年來不斷吸收其他戲曲精華豐富而成的。歌仔戲100年來歷經內台、廣播、外台、電影、電視、現代劇場等各種不同演出場合,皆有調適變化。西元2000年以後,各劇團更是大玩西方劇本改編的遊戲,春美歌劇團更是其中玩的最火的。如此多元豐富的歌仔戲,豈無基督教福音的安身處?

下次再有人說歌仔戲很傳統,步調很慢,很old fashion,不妨請進劇場來看一次現代的歌仔戲。別的不說,向來以金光戲聞名的明華園令人印象深刻的白蛇傳,正是歌仔戲與時俱進多元豐富的面相

(插播:我很欣賞霹靂布袋戲的視覺特效與人偶塑型,霹靂的運鏡跟特效幾乎可以打死一堆戲劇製播單位。)

寫於此,該停筆了,我所知所看的極其有限,待我更多用功與實踐後,再與大家分享。

星期一, 11月 12, 2012

唐美雲歌仔戲─《燕歌行》中現洛神


《燕歌行》中現洛神。這次的三角情愛,不看《洛神賦》,改看《燕歌行》。

2008年我看了唐美雲劇團的《黃虎印》後,就對唐團的演出卻步了,加上《燕歌行》登場前,唐團連續好幾部都是佛教劇碼,完全沒有購票的衝動。

子桓上戰場前還要擔心老婆跟小叔亂來
《燕歌行》劇本雖是大家熟悉的洛神故事,這次觀眾不再悲憫於子建(林芳儀飾)、甄宓(許秀年飾)的淒情,而是以曹子桓(唐美雲飾)的孤寂心緒為視角,看曹丕在政治奪權、夫妻恩義、兄弟手足上的情權糾結、內心煎熬。

正如編劇施如芳小姐所說,他並非要為曹丕平反,只是看到一個寂寞的男人,想從另一個角度來寫曹家兄弟與甄宓的故事,而目前的確少有以子桓角度編寫的劇碼。這個劇本也是出色不俗,為表現曹丕內心意識的糾結,使用了不死靈(小咪飾)的角色,時而嚴肅、時而戲謔,曹丕說不出口的心事,托神靈而出。




本劇卡司眾星雲集,近年少見,編劇因人設角,量身打造,好看。

唐美雲:曹丕
許秀年:甄宓
小咪:不死靈
許仙姬:夫人
林芳儀:曹植
呂瓊珷:曹操


主角配角都有精采的發揮,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許仙姬的戲份太少,這部戲又沒副旦的空間,可惜了許仙姬美麗的聲音(1994年楊麗花新洛神八點檔時,馮寶寶的幕後代唱就是許仙姬)。

近年唐團太多佛教戲,快吃不消了(其實我也沒好好吃過:P)。燕歌行是標準的歷史劇兼有三角情亂、兄弟鬩牆、神怪(不死靈),並將曹家兄弟的詩詞入歌仔戲曲調,賦予詩詞新樣的風情。

《燕歌行》節錄
明月皎皎照我床,星漢西流夜未央。牽牛織女遙相望,爾獨何辜限河梁?

《七步詩》 煮豆持作羹,漉豉以為汁,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 

歌仔戲唱詞本就是半文白,句多押韻。《燕》劇安排古典詩詞入歌調,樂音為詩詞更添韻色。本劇的文武場是中、西樂團都在,鑼鼓點配上交響樂團,古今中西巧妙合奏,可說是千年傳統,全新感受,也是近十年舞台版歌仔戲的重要特色。

林芳儀演《七步詩》段子的時候,我都快哭了,兄弟相殘真是人間悲劇XD

我自己喜歡生旦愛情戲,很喜歡上、下半場各有一場曹丕與甄宓的對手戲。

上半場,甄宓拜月祈福,祈求月亮神護祐夫婿安康,婚姻長久。正當兩人濃情蜜意,突然間曹丕吃醋翻臉,嫉妒妻子與弟弟的相惜相知。

下半場曹丕夢妻的戲更是精采。甄宓以死明志保曹叡,曹丕後悔不已,在金縷玉帶枕上睡去夢妻,時空跳至兩人相見與娶親時的夢幻綺麗;孰料場景倏忽變換,生死乖隔,幽冥地府不容甄宓再多留,從此夫妻陰陽兩別。

唐美雲、許秀年兩人的戲底功力已不須贅言,這場離別戲當然是好看。值得一提的是,大家都知道許秀年的相公是楊麗花,但自90年代末期(約15年前),許娘子的常任相公就已經是唐美雲了。90年末期,電視台不再常態製播歌仔戲,三立於當時推出一系列的歌仔戲單元劇-廟口歌仔戲,駐台花旦許秀年,當家小生就是唐美雲(李如麟也有,但劇目未如唐美雲多)。1998年唐美雲創團,就把許娘子帶走獨佔了,所以許秀年現任的相公是唐美雲,請大家不要搞錯,而且兩人常任配對至少約15年了。

(說到這,不得不再次怨嘆2012年楊麗花的薛丁山與樊梨花,或許是配合唐團的演出時間,又或許是年初身體欠安,所以許秀年無法出演樊梨花,是我對這次演出卡司的最大遺憾。)

如果要勉強挑剔,我曾稍微幻想,若把曹丕換成黃香蓮/葉青,曹植換成陳亞蘭如此,曹丕對甄宓的愛情或許會更深刻動人,畢竟黃、葉兩位小生又俊又會發電

可能是近年唐美雲的佛教戲演太多,我感覺他演愛情戲是少了一點電(我腦袋自動跳出地藏王菩薩的大愛畫面XD)。但唐團長早年在廟口歌仔戲《銅雀煙雲》演的曹植可是俊得很,目尾牽出的電線應該是幾萬伏特有吧,附上連結大家來鑑賞一下咱們年輕的唐團長是不是很可口啊!




現實中,那些風雲一時的一代小生,現在也都垂垂老矣,楊麗花團長已經快70歲,葉青團長也差不多,黃香蓮團長也快接近60歲;連陳亞蘭這種第二代還沒接班完全的,上週竟也歡度47歲生日,所以我不該留戀20年前啊,應該多看看正值壯年的唐美雲、許亞芬,中生代的郭春美、陳昭香、張秀琴,新生代的陳禹安、林芳儀。(小旦呢?小旦呢?為什麼小旦Forever都是許秀年XD

可惜我買的票雖然是在二樓的第一排,但還是不夠近,演員的表情與身段,不容易看得清楚;這也是劇場版跟電視的差異,電視看得了表情看不到身段,舞台看得到全貌看不到細節。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戲,有機會一定要把DVD收起來。


〈下篇預告〉24年後再相逢:2012楊麗花終極大戲薛丁山與樊梨花。